工程国家

读书评论:
  • 勿Q痴线大人
    08-14
    基本的问题都点到了,淮河流域的历史生态变动、省与省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与政治之间(全国经济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及其技术水平等,缺钱、计划多变、权力角逐占篇幅很多,囿于当时的资料吧?对于规划、建制层面的关注度过高,对具体施行过程的研究薄弱,但是引了彭慕兰和曾玛丽这些上世纪在美国已火的说法,对当下仍有启发。张岩《近代中央回归治黄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问题探析》可参详。
  • 狗在思考
    05-20
    1国民政府选择治淮而非治黄的考量:1淮河本身对于南京的重要性2政府财力3地缘政治选择,然而这样的工程最终因黄河决堤而崩溃2治淮工程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相关,讨论了技术官僚兴起,国内外资金技术引入,治水委员会里的地方倾向,中央地方利益博弈,基层力量等等话题3花园口事件应为1938年发生,文中误作1937年
  • 灭霸丢了人间
    09-17
    Engineering the State: The Huai River and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该书较有开创性的论断:国民政府通过治理淮河延伸了统治的边界。治淮时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限于组织能力太差,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且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终致前功尽弃。
  • 陈家乐
    11-10
    国内会回避的一个主题,夹缝里的一段历史,用斯科特式标题来说,这本书讲的是“具有良好意愿的国家工程是如何缩水地完成的”
  • 这么近,那么远
    04-22
    按需。“《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
  • gone*回不去的是故乡
    03-17
    无论哪个时代,水利工程都是要举全国之力才能为之,南京十年期间,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民国政府还是走出了一个方向,可惜时运不济。
  • 哈雷希撒一世
    05-16
    这本重点探讨的是国民党对淮河的治理,之后共产党对淮河的治理要另外找书看,感觉就像电影或连续剧看到一半突然没了一样难受[生病] 这个情况看之前真没预料到2012.05.13——2012.05.16
  • Tacher
    12-23
    作者通过国民政府期间淮河治理的经过,从淮河治理机构制度层面来说明“20世纪中国寻求适合的政治形式”中体现的重要进展。1855年黄河河南决口北向入海后,中央政府逐渐从淮河治理中抽身,20世纪初张謇的努力代表了淮河综合治理的初步回归,1929年导淮委员会的成立,体现出国民政府在体制上加强淮河全流域管理的愿望。至1937年为止,虽然国民政府尝试中央机构规划的集中,现代技术的引进和国际合作的开展也颇有成效,但是上游统一的低水平和对基层资源的难以驾驭,使得导淮委员会逐渐“江苏地方化”,最终成型的淮河入海工程也只是低质量的缩水工程,并在抗战中被破坏。资金的缺乏与中央的无力,让国家工程的开展举步维艰,而从后者中,作者似乎想要去反窥前者的运作状态。固然是不错的视角和案例,然而论述过于笼统,材料相当简单。
  • 孔飞刀大叫兽
    12-23
    讲了民国时期的淮河治理问题,似乎是国内学者不太敢去动的课题,很复杂,但是很有意思,这本书涉及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不能算得上好书,却是可贵的尝试。
  • 哀骀它
    08-06
    中规中矩,3号读完。P89,来金——厘金。
  • the Mass Line
    04-07
    可以和perry的书一起看,收获会更大一些。总的来说,建设事业,一靠国家,二靠地方,再强调国家能力,不管地方的参与问题,迟早是国家权力的巴尔干化。不过,这个地方不应当是绅士们,否则,迟早要出事。
  • 粟阿姨
    06-29
    十年导淮,一朝炸堤。
  • 种瓜得瓜
    05-31
    这是我们似乎熟悉其实陌生的近代史中被忽略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时代的艰难与前人的努力和无奈,成王败寇还是交给说书人吧,我们需要的是尽量去翻开那些压在底层的书页。
  • Larene
    08-13
    3.5。小册子,《黄河之水》的作者,梳理了历史上淮河水患的形成和各时期政府的应对,重点讨论民国时期的淮河治理。弱国治河也掣肘的事实背后,有借助西方的资金和依赖西方训练的技术人才的努力,但也掩盖不了缺乏强有力中央政府带来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争利、资金匮乏、征发不足和治安问题。中央政府希望借治水渗透至地方,但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