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读书评论:
-
momo07-12马克思的社会是非实体性但却客观的存在,在这里社会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可以看到古尔德的论证是很精妙的。不过她似乎只关注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一部文本而没有在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中把握这些概念,这是可惜的。但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
Zikiiii08-06聚焦单一文本展开问题式的解读,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很好的范本。对于本题社会本体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论述是历史性地展开的也即更强调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区别,提出了内在/外在,交互性/非交互性等划分标准,但就对社会关系本身的结构性分析上略显不足。劳动本体论、因果劳动理论揭示了对象性活动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基础地位,仅就《大纲》对此展开论述还是有些局限。另外关于自由和正义的讨论可以看出作者对规范性问题的关注,他非常重要地提出了具体的正义一定要在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来考察,这对于当前马克思规范问题的讨论而言的确非常重要。
-
陈美芳˙Ꙫ˙11-17资本主义发展了人类能力的普遍性和社会性,但仅仅是以外在的或物的形式来发展。增加绝对剩余价值,即增加工作日的长度;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即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或工资在总的劳动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这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增加和发展而取得。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能够出售生产出来的商品,并使剩余价值在新的生产中再次起作用。剩余价值的增加包含了消费与生产的增加。工人的剩余时间叫作剩余劳动时间,这是无偿劳动。在这个时间里生产的价值叫作剩余价值。由于这种劳动能力的异化,劳动产品表现为资本的从属物。异化并不仅仅是指劳动同其产品的分离以及劳动对其生产活动控制的缺乏。异化变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异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劳动通过这一过程既生产出资本,也不断地再生产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其中,劳动为资本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