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读书评论:
  • prime3368
    03-22
    人们习惯于将中世纪称为信仰时代,将18世纪称为理性时代。但卡尔·贝克尔认为18世纪哲学家并不是理性的,他们的理想需要激情与信仰作为根基,而中世纪的信仰者却需要理性作为工具为信仰辩护。18世纪哲学家并没有真正改变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结构,他们只不过是用新的材料重建另一做奥古斯丁的天城。他们虽然表面上反对基督教哲学,质疑上帝的权威,但他们将对上帝的信仰转移到对自然的崇敬上,并力图从自然中推出道德律,但他们宣扬的道德仍然是基督教道德在取消人格化上帝之后,自然理性启示的翻版。对他们而言,自然界像基督教的上帝一样是善的,同时自然界对于理性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世界的罪恶却和伊壁鸠鲁质疑的神学一样无从解释,这种矛盾的张力不仅最终摧毁了基督教,也摧毁了自然理性本身,最终酝酿了雅各宾,也逐步在百年后成就了布尔什维克
  • 戴心台
    02-20
    非常别开生面的思想史著作。在普遍的历史书写里,18世纪是理性与启蒙光辉彰明的时代,但是贝克尔认为,18世纪相比于接近现代,实质上更接近中世纪的气质。在摧毁了基督教的天城之后,哲学家们面对的是一个失去意义和目的的新世界。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借助新工具来重建秩序,于是自然律成为新的律令,历史的用途是“发现人性的普遍永恒的原则”,而来世则是重新建构社会的重要一环。更荒诞悲哀的是,这也并非人类历史第一遭:“自从15世纪乃至更早一些的时期以来,人文主义者就陶醉于被发现过了的过去,他们用古典文明的黄金取代了伊甸园,正如有基督教的神学家们在他们那时代曾以伊甸园取代了希腊人所想象的黄金时代一样”。
  • 我有头孢你有酒
    04-20
    感觉作者挺博学的 旁征博引了一堆人名 但这本作为一部著作又没太多独特的思想性 作为个通识读本吧又有点太泛泛了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早的缘故 这语言有点怪 内容来讲就是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如何想用道德和理性替代神学和宗教但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 第四章阅读体验感还行 法国大革命宣称的自由平等像宗教一样也是对未来美好期望而已 文中介绍的一个女子的父亲90多岁在法兰西第三共和死去时说“1793年的太阳我终于没再看到你就死了”那里 想起了西面说既已见到了主“可以释放您的仆人安然去世了”呜呜呜 历史还是在向前 国家不过给了一些仿制品安慰民众而已 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光荣口号也丧失了力量 作者说马恩可能是新的社会宗教 继续接替资产阶级革命旧瓶装新酒 不过作者担心集体经济百年内能在西方占主导倒是多虑了
  • 白若
    07-23
    旁征博引。前半段为启蒙哲学家们平反,顺便也算是点出了为何康德写三大批判的一种时代原因;后半段从文艺复兴乃至中世纪末期开始梳理了进步这一观念的发展(原来在但丁那里就已经有一种历史意识了),进步是将基督教位于起源之处的天国和斯多亚主义位于世界之外的天国移植到了后世,而历史的进步就是天国持续不断的降临。
  • 艾多斯
    09-04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舆论气候或文化环境,因此说理的方式不同,神学和哲学被历史学和科学所取代,象征性的、布道式的被描述性的、逻辑性的所取代;被自然而然接受的的内容也不同,13世纪是上帝、罪恶、得救、天国,18世纪是自然、自然律、最初因、理性、情操、人道、完美性,19世纪是物质、事实、演化、进步,20世纪则是相对性、过程、功能、情结。启蒙哲学家以自然界这部大书为标准,使得理性拆除了信仰,但也拆除了道德,于是又求助于历史,研究风俗、秩序与道德,以发现人性的普遍法则,建立一种更完美的社会,但是他们不是从事实出发确定权利,而是从某种启示知识,某种预先设定的原则出发,来确定事实,过去除了几个阶段外被描述为黑暗时代,未来或后世成为宗教意味的上帝之城,通过进步以实现人道。
  • 朝闻道
    12-31
    3.5星,只能说思想史这个学科二战之后发展太快了
  • 咕咕叽叽
    11-06
    世界近代史课小组讨论的读物。没有料到大部分人都对贝克尔的相对主义史观持批判意见。作者对启蒙运动细节处的思想史阐发出乎意料地深得我心。
  • 10-30
    大概是本科二年级的世界近代史课程上有人做过该书的课堂报告,近日亲身阅读,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将原先基督教的历史哲学颠覆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哲学,作者将这种历史观念比喻作基督教的救赎历史观在历史中的世俗版本。这些哲学家们以一种非科学的态度重新解读历史,将救赎和人生的价值寄托在后世和历史中。然而,作为读者的我却不得不追问:启蒙哲学(部分包括作者在文末提到的马克思主义者)固然抛弃了过去的历史,固然对未来进行了美好而乐观的设计,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乃至出于某种宗教式的信仰)而去选择相信一些美好的信条,可问题在于,历史就其自身而言真能够生长出美好的事物吗?我想,作者的意思大概是对社会的批判和变革当然有必要,但没必要将之纳入庞大的历史体系,尤其是这种体系本身不接受任何批判和变革时。
  • W.A. Mozart
    11-22
    启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启蒙拥有“似中世纪”性,而中世纪又有“似古代”性,现代又有“似启蒙”性……无限的回环,如同黑格尔一样,是一个圆圈
  • 风挑一点灯
    06-12
    如何重构人的生活描绘的文本。标题涵盖了很多内容,最后归于现实的反思与作者的悲观情绪。
  • 一灯续日月
    10-03
    重读一遍,真是太精彩了。原先觉得是媲美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的著作,现在感觉可能比伯林那本还要精彩。注意到不少之前忽略的内容,对舆论的气候一直印象深刻,但完全不记得贝克尔在这章中讨论过我们这个时代舆论的气候。用事实取代逻辑,不容置疑的事实取代不容置疑的上帝,事实是全知全能的,只要是事实就是可以接受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神秘世界里,一个已经无法用理性和逻辑理解的世界里,但却因为事实我们觉得自己知道一切。贝克尔说,18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正如它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也可以说,13世纪是一个理性时代,正如它是一个信仰的时代。而我们当然是生活在一个没有理性也没有信仰的时代。
  • 凤翥野人
    10-07
    重读。发现自己第一次读确实不带脑子。
  • 阅微草堂
    10-08
    虽然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毕竟正是我们理性发现的这种局限性.与库恩的思想完全不同,他认为思想上不是革命而是渐变态
  • MauvaisSujet
    01-10
    哲学到底是为了什么?18世纪的哲学和20世纪哲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感到绝望。抛开了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宗教化狂热,哲学给予我们的答案是:存在是无意义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任何追寻本质的行动似乎终究是要失败的。那么人到底应当如何有道德地生活呢?怎样面对自我、他人、世界?……
  • 凡夫
    10-19
    把2001年版中研究《独立宣言》的文章切掉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