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不会消失
读书评论:
-
巴士底的猫05-29有人记录苦难,有人围观苦难,有人消费苦难,却有人就是苦难。袁凌细致的描述像是纪录片,充满了场景感,上帝视角让人难以察觉记录者的影响。拆开封皮,内页手写的是"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这不是扯淡吗?在众多劳动人民故事中插进一个诗人的故事,特别搞笑。
-
陆不知04-21真是可惜了这么多好的选材。作者用大量的修辞和描述性的文字在每一个故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就像一个话太多的主持人,忘了自己工作的本质是倾听,而非分享。
-
贾是猫03-30资源极度稀缺和国家意志左右下的生活,被贫穷、病残、污染、毒品剥夺的生命,熬,活着。袁凌为不能发声的,发出了声音。走出马三家。守夜人高华。因为袁凌们,黑暗中也有了光。我男神。
-
蛋黄派09-07和柴静在《看见》里面的大量自我剖析社会剖析不同,这本书的作者只负责把他所了解的底层生活真相用素描画似的手法给我们展现出来。但是每一篇都写的十分散碎,读起来很累,作为文学作品来说缺少一个能抓住读者的"魂"。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如果单纯想了解一下民间疾苦,不妨一看~
-
晴空s笑04-29看完觉得,这才是负重前行的人生吧,面对这些身陷绝境却不放弃垦殖希望土壤的人,我们平日里的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就像作者说的,写下这些文字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撼动什么,但总比让沉默者悄无声息地化作灰烟要好,因为他们才是构筑华夏这片土地的基石,历史需要铭记他们的牺牲。
-
Jafe05-11里面的每一个个体,单独拿出来,都能赚人热泪;但当他们变成了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你会有种诧异的感觉,就是那些卑微、不公和苦痛,好像是平常的正常的,好像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明显不是。群体的受害者虽然削弱了我们的感情,但是却是认证当下不公的方式之一。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多么的悲哀和无奈。作者也许没有改变什么的力量,但是作此书,正正是为卑微的力量,作无声的见证。青苔不会消失,只要世上还有,最后一个穷人!
-
路边的胖子06-08又来给豆瓣挤水分 ,作者看到的东西是真的 就是乱修辞 基本的故事都不会叙述
-
森森05-06有穿透力的文字,阵阵刺痛。不曾想象到的底层黑暗,但它却时刻在真实上演
-
尼奥NiorYee01-27不喜欢作者的行文风格 人物切换过快 一个人物没写多少就切换去了另一个人 文章读起来摸不着边 缺少一种向心力
-
Jonathan10-26矿难者、城市边缘人、留守儿童、移民难民、雷区的残疾者、遗弃的孩子……这些底层社会人的生活或许才是现在中国最应该关注的。当一个国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时候,这个国家才真正的强大并被人尊重。
-
粒粒橙06-28中国非虚构写作圈里,袁凌写的边缘人是少有的能够让人读不到猎奇、围观、高高在上,而使悲凉、反省感充溢读者胸腔的。
-
赫恩曼尼06-13致密而压抑的文字。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些身处底层的人不得已尝遍生活的苦痛,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却什么都做不了。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他们却被遗忘了,停在原地。如果“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成立的,那么,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
南 至。01-31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雜而亂?!
-
DeadFaceLaura08-15文字有力,但读了三四篇后觉得作者有种自己的写作套路,越读越感到无聊和冗长
-
大麦芽04-05非常好的作者、内容、文字!书,却劣迹斑斑。透出那么一股属于这个时代的荒诞可怜。说服自己忘记唯有零容忍,才能零发生的沉默者。只见小环境像“大张旗鼓的文化、信仰和时代变革”的大环境一样,泥沙具下,带着尿骚味。而那些黑黢黢不光彩的,总归是会被拎到阳光下,晒一晒、接受鞭笞与挞伐,它们最终的命运仍将是被吞噬,以及死亡。因为“江是以前的江,水不是从前的水了”。
-
埃 爾 克06-07真的不喜欢纪实文学用那么文艺的,书面的,华丽的词藻来堆砌。人间事只是发生,实在不必赋予那么多作者的感情,好像读者再有其他的感想都是多余。(没看完)
-
江海一蓑翁05-13《新京报》当年的同仁前辈袁凌的新闻特稿集,真实记录了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里,为主流话语所遮蔽和漠视的边缘阶层的卑微生活。袁凌的文字表面上客观、冷静,但文字背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于体制弊病和社会失衡状态的批判与愤怒,完全可想而知。字里行间,深得春秋笔法之精髓。即便只是他为弱者发声的这一举动本身,也足够赢得敬重。关于海子的那篇特稿,虽然跟其他文章的主题和气质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却写尽知识分子、文化变迁与那个特定时代之间的纠结,是我读到的关于八十年代的最好文本。虽然跟袁已经十多年没有联系,仍然以这条短评,隔空向他致敬。
-
远子04-09好奇的是,目睹了这么多惨状,也意识到体制几乎没有变动之后,作者为何还能相信文字的力量?为何还想要赞美中国人的韧性?大概乐观真的是一种天赋,不是后天能够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