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读书评论:
  • 心無掛礙
    02-21
    读了三遍,每次有新的启发。
  • 赤色二向箔
    01-23
    史料挖掘之细,甚至用明史的细节去推测宋史,佩服人形计算机的关联能力,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微博历史发明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是作者只考证了汉、宋、明、清的土地,一笔带过了民国和共和国,这样不算历代嘛,扣一颗星
  • liren
    10-02
    小册子,一言而论,古代资料上的亩为纳税单位,绝非实际土地面积。历代不符实,作者只详叙明代,兼论南宋而已
  • 优雅骑士
    09-12
    明初的鱼鳞图册并非全国范围内土地丈量的结果,而是在短时间内依据各地宋元田赋原额编制出来的。在赋役征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际是里甲与黄册,并由此收集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全国性土地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经折算后被纳入的非农业土地。在原额观念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均难以大量增加田亩数字。虽然因赋役不均,人口大量逃亡,迫使官府进行丈量均税。但无论是零星丈量还是万历初年的大规模丈量,都是在保持原额的前提下,以均税为目的,而非追求精确的地亩数额。为此官府多实行折亩的办法调整土地数字,实现均税均役,同时还将新垦土地从宽计算,使入册数量远少于实际垦辟亩数,再加上免科、隐匿等因素的作用,这就导致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新作物的传播等无法通过土地数字展现出来,册籍中的土地数字为纳税单位而非实际的耕地数目
  • 梦魇
    04-13
    点出了中国土地面积计量失实的原因,亩只是一个纳税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而且需主要的是所谓的测量土地面积只是人们自实而已
  • 我又改昵称了
    03-26
    真的应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 バカネコ
    11-17
    强化对史料的辨伪意识,可备论文选材
  • 周流六虚
    01-12
    何先生的行文语气很有意思,特点鲜明
  • 广告位招租
    04-19
    对一些认识的考虑,必须回到细节,回到技术上
  • 羊習
    12-29
    是的,就像序言说的第一章夹带私货哈哈哈哈哈。西汉数据准确,三十税一,律令执行严谨(啊真的吗,但是汉代也会遇到后面的问题啊),作者认为元始二年数据准确。东汉到隋,没有土地数据,中央集权太弱(那地方怎么说呢有文献吗现在)隋唐的土地面积合应授田sum而已,不是实际数据。北宋土地数字大起大落 大概不真。南宋经界法,但是没人会技术。推排法影响到了鱼鳞图册的制定。元代讲的很少。。。明初鱼鳞图册可能是重在浙江。(画图也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其实。而且吧,有些地方的元代册籍收上来了。徽州的部分也许要看新的鱼鳞图册?)有些地放抄的北宋的数据。里甲和赋役黄册比鱼鳞图册成就要大的多。一些注意点:明强调原额概念,华北折亩,还有很多地方隐匿了田土。还有山地算不算进去也是个问题。到1894年我国仍然在努力摸清耕地面积。
  • 胡萝伯爵
    07-13
    很有收获。中国土地数字自古以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顶层思想、豪右利益、农民负担、技术难度、因循土俗等等。“亩”,自宋以降逐渐成为税收单位而非实测面积,折田和原额观念导致数字紧缩,山塘的计入又导致数字膨胀,各地统计混乱失真。及至1930年卜凯调查时仍未摆脱自报惯例的影响,甚至延宕到新中国以后。读到最后,何炳棣先生似乎很为遥感技术在80年代的引入而振奋,但最荒谬的统计时代却就此来临了。
  • 卡瓦西
    07-03
    对梁方仲先生研究的补充与修正
  • 箫心冰蕊
    01-21
    一本小书,但是内容一点都不“小”。相当于对中国历代土地数字的问题搭了个框架,列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纲目。虽然我自己不做土地研究,但是既然涉及中古史和社会经济史,还是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的。
  • 孔飞刀大叫兽
    05-18
    逻辑推理,富有启发,好书。
  • 这么近,那么远
    11-17
    按需。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 文明与疯癫
    03-18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史料运用是有一些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