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传

读书评论:
  • 暴走backpacker
    12-24
    有到来,有离开,有告别,却往往没有—再见
  • 不玩豆瓣
    07-27
    太太好了……从头到尾都是… 反而就无从说起 原本以为600+页的大部头会读好久,想不到用了四天时间就读完了…可见当一本书吸引你读进去的时候,效率奇高……传记作者都是什么材料做的?太厉害了,感觉比写原创更难,各个时期各种资料的悉心搜集整合再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本书的每章注释里也蕴含大量的详实有料信息,译者也辛苦了。看完唯一白日发梦:想和卡夫卡生活在一个时代!!
  • pityOxygen
    07-31
    無與倫比的傳記寫作,leon edel五部曲都有些見絀,很多的描寫揣摩因為翻譯顯得梗斷(甚至想為施塔赫學習德語
  • 天涯明月刀
    08-03
    其实卡夫卡传只要那本关键岁月就够了,太多繁琐的文字在这一本
  • 野泥
    08-19
    少见对卡夫卡青春岁月的记载,这部算是一个创举。毕竟这一时期的卡夫卡几乎没有写下任何可以确立他作家地位的作品,或许写过,但被后来的卡夫卡烧毁了。可是这段岁月又是卡夫卡成为卡夫卡的原因,值得一阅
  • Joseph
    09-04
    一开始对这样的大部头抱有畏惧感,但没想到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轻松愉快地读完了。首先让我叹服的是作者事无巨细的考证与资料搜集,同时将这些信息通过清晰的叙述文字转化成一幅幅贴近时代的画卷,在我看来也是将一个已经被塑造成神话的人物还俗,展现了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的时候读起来有些琐碎。对于相关政治、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的介绍也有助于理解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背景。总的来说,这部传记(也许是因为处理的时期为“早年”)并没有聚焦于卡夫卡的文学身份,而是详尽地将其早年的生活状况多层次地铺开,展现了素人卡夫卡的日常生活与文学雏形,从而很好地完成了“使卡夫卡成为卡夫卡”的溯源式追问。
  • K.
    08-28
    第二卷,断续读了两个多月。没有《关键之年》那卷对我更有吸引力,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是足够精彩的。记录了卡夫卡从出生到二十八岁的前半生,包括他上学,找工作,旅行,早期写作的日子。这时候的卡夫卡还没有说出“我就是文学”,他更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这时候,文学还没有彻底占有他。期待两年后的第三卷!再重读卡夫卡全集!
  • #暗蓝#
    08-25
    “你到底在写什么?”《早年》以这个问句结尾,而这又是施塔赫的卡夫卡传记的最后一册,可谓妙到毫巅——关于卡夫卡,就算我们了解再多细节,他的故事也只能以问句作结,因为无论是他本身还是人类的问题,都始终尘埃未定。《早年》既是系列必要的“起源故事”,同时又保证了独立性:关于世纪之交的布拉格与欧洲,波西米亚、德意志与犹太文化等等,一切既是“卡夫卡故事”的背景,同时又随着作为主角的卡夫卡和其他人物徐徐展开。而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必要的混沌——什么都在做,又什么都没做的卡夫卡,以及什么都有可能,又并无新鲜之事的世界。
  • 豆友202055122
    08-17
    传记自成一体,在父子间继代传承的隐痛、法律与文学的取舍、现实与文字的裂缝、生命力和反思能力的平衡等方面为我提供了解决根本困惑的潜在思路。
  • 琳琅
    07-02
    文学纪念碑能将三部曲都出了吗?如果能的话保证全买了,实在是喜欢这套
  • ly的读享生活
    07-04
    五星,继续五星。等待第三卷!
  • 米卡
    04-22
    文学纪念碑 049 终于下厂了。无限贴合卡夫卡,文学传记的典范之一。德语文学难得有这等传记。
  • 小油饼儿
    12-17
    把一位文学大师具体化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好像成为了他的影子,跟在他身边,看他怎么慢慢的成为那个人。很棒的传记,多角度切入,复杂而有序的慢慢呈现着一种人生。
  • 桃桃鹿鸣
    11-01
    4.5星,翻译扣1.5星。本书很适合做读完恩斯特帕维尔那本通俗版传记后的升阶版,不关注时间顺序的发生了什么,把精力放在了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上,精彩到每天嫌弃唾骂译者三百遍,但圈去生硬蹩脚中文表述后继续急迫地翻到下一页,可能也是期待这翻译到底还能烂到哪里去吧(不是)。尤其是撕开笼统的反犹背景,点出了德语帝国里努力挣扎割裂出捷克民族性的布拉格里犹太人的尴尬;扔掉讴歌式友谊告诉读者布罗德的矛盾、浮飘但又绝对忠诚于这份友情的复杂。荒诞无比的现实让人不由自主地选择更靠近卡夫卡,用利斧砍去冰封冻海。
  • 空山驿马
    04-29
    这本其实是施塔赫“卡夫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写得更游刃有余,难怪得奖。我感觉比《关键岁月》还要好看。卡夫卡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经历了霍乱疫情,其状本与今日无异。
  • 唐·葛朗台
    09-23
    五天读完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这本书不逊于《关键岁月》,虽然一开头的历史背景让我读得云里雾里,但越到后面越渐入佳境。卡夫卡的学生时代、求职时的彷徨、观光客式的旅行,样样都极其现代,压根感觉不到我和他生活的年代中隔了百年,也因此更进一步解开了围绕在他性格和选择周围的种种谜团。那个时代下,犹太人的身份限制了人的职业和生活选择,和如今女性和非X员身份限制人的选择,几乎别无二致。
  • 路魆
    11-13
    可以称之为,一本以卡夫卡为主角的小说。
  • 坏苹果
    11-09
    卡夫卡在文学史上意义已经不容置疑,他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力已经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家所公认。我买过一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集》,上次出差去芜湖的时候带上了准备看看。看了十几个短篇,完全懵逼。根本看不懂卡夫卡想表达什么。于是买了这本卡夫卡传来读,想通过了解他的生平来进入他的世界。从而理解他的作品。整体而言这本传记除了开头介绍奥匈帝国的地理和历史,其他部分还是很好读的,并没有很晦涩难懂。卡夫卡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独特经历也一一展示了出来。后面还有两卷本的卡夫卡传,还需要继续阅读。希望有一天我能读懂他。
  • 欢乐分裂
    02-27
    以全景手法勾勒早年岁月,颇多着墨于社会环境和政治气候,验证那句“人和时代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一切艺术的首要前提”,看到历史洪流如何改写着个体命运——“家庭配额法”对犹太种族的决定意义,世纪末社会、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巨变促发“从一个德语城市向一个多元的捷克城市的转变”,“二月风暴”引起的动荡不安,弗洛伊德学说对彼时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而卡夫卡则在风暴的边缘逐渐确认文学作为生活的核心,“插入了无数自传性的碎片”——将生活场景片段渗透到创作中去(如游览巴黎时,特罗卡德罗宫和郎尚跑马场成为后来作品的背景),也体悟到日常中的权力关系与秩序(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投射放大到宏观层面。1、推崇《情感教育》为最爱的书;2、对电影的独到见解——“尝试将电影特有的和必需的分割叙事方式运用到语言媒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