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读书评论:
  • Sherry
    03-12
    其实是юность Арсеньева。全书贯穿始终的是画面感极强的散文诗一样的文字,真挚细腻的情感,以及俄国式的悲伤的浪漫。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青年的迷惘和忧伤总是相似的。
  • Seadondon
    04-05
    一个细腻且无趣的朋友流水账式讲他的人生…昏昏欲睡
  • MOO
    03-31
    【俄国】青春与人的一生,故乡、大自然与爱情,蒲宁是哀愁又孤独的,又有着超凡脱俗的美妙。
  • 毒妇脸少女心。
    02-20
    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是盲目的,也都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的。
  • 子弹
    11-19
    烟草味虽然能给人一种人类和睦生活的愉快感觉,但总的说又好像是令人难受的,它仿佛挡住了窗外的大雪和忽高忽低无休止地摇晃而过的电线杆。
  • 高林凡
    08-15
    俄罗斯人的细腻、爱情不能长存真叫人感伤
  • 郁则
    08-28
    书名是一生,其实仅仅写到了青年时代,由于带有自传色彩,所以文本并不是那么开放。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广袤俄国的风景描写,赞美河山、讴歌散发清香的乡村和辽阔的森林原野,处处皆故土,故而饱含热情。他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抒发心中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对往昔贵族地位的留恋和家业衰败的惋惜,文笔生动细腻。可惜我觉得蒲宁还是适合篇幅较短的描写,稍长就显得冗繁,不及后辈帕斯捷尔纳克。不过这可能跟译笔有关,读得略显隔膜,鲜活的语言就像被陈列起来一样。包括那些热情奔烈的段落,青春澎湃的悸动,都被年已迟暮的译者给冷峻地压下去了。我感觉到似乎靳先生比较习惯沉痛的笔调,本该是欢欣喜悦的跃动,略显寂然。
  • 废柴不起火
    02-07
    看了刘小枫老师《蒲宁的故园》这篇文章,便找了蒲宁的书来读。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写那些属于个体生命的感觉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如作者说“俄罗斯就是在这样一个晌午,强悍地进驻到我的生命里和血液里”,我们的生命好像也是由那些瞬间的感觉组成。所有事实般的记忆好像都随着时间慢慢的淡忘了,但有关那些事实背后的感觉却能被长久的记起。
  • 鹤翎
    07-11
    睡到一半迷迷蒙蒙醒来的傍晚,把这本两三年前买来,断断续续一直没看完的书做个了结。没想到最精彩的是在结尾的部分。前面我边读边慨叹这本书是简易版的《追忆》,出现过无数次巨细靡遗的人物描写和风景环境,读时又感到这笔法像是印象派的画。俄罗斯的狂风迅猛地吹拂,是城市里惨白灯光下如盐一样晶亮的雪。我读读停停,最近一段时间也读了两三个月,简直要提前放弃。却没想到最后一部分最动人,那些忧愁而甜蜜的部分。蒲宁的场景描写的确厉害,记忆力该是超群,整本书无论是童年部分还是后来,都闪溢着这种轻柔的怅惘。可是他亲手把它偶得的幸福毁了。“什么东西在吸引你?”“就只是因为我幸福,我现在确实觉得好像一切都不满足。”她拉起我的一只手:“你真的幸福?”我祈祷他们活进这份恒久的定格,不要前因后果,一瞬就好。
  • 苦脸骑士
    09-21
    抒情的叙述语调,浓郁的俄罗斯氛围,可见其回忆性质的影响。因为是对一个消逝了的国家和文化的赞美,件件物事倒像是作家珍藏在印象里的相册,被叙述出来的方式像是展览,旧俄的乡村、田野、草原、古老的内陆城市,还有古朴的人格如风景般浮现而过,所以整体上并没有小说的逻辑和紧凑感。翻译也比较遗憾,冗长的句子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信息量和流畅的欢快的情感,译者也许想要得其全,最终却失其神。总体而言,这并不是俄罗斯的生活和文化内部张力溢出的成果,更多的是一位优秀的漫游者、观察家和回忆录作者的作品。
  • 浊水
    12-31
    非常喜欢。看了两三页就爱上了。语言极好,要千锤百炼才能到达这样朴实无华的境界;以细腻的心灵捕捉到的俄罗斯的广袤风物十分动人,节制的抒情也令人“心醉”…动荡、忧郁但又敏感的青年时代所展现的贫乏真实,每个青年都应该读一读啊!…“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传统”的评语是准确的,不仅是因为书中所引的普希金、果戈里等。另,梁姓译者的译本简直不能看,注意不要踩雷
  • KEY-可以文化
    02-01
    《纽约时报》1936年的评论里说:“无论他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他冷静、克制的叙述总是向读者提出那些‘永恒的问题’——人的宿命和生活,爱和死。应该在此提及的还有他作品难以企及的静穆、熟稔和精致的美。”
  • 森森
    01-26
    蒲宁的敏锐融于笔端,如诗如歌古雅文字透露着内心的洞烛幽微
  • 夕颜
    04-23
    如果在无忧无虑的青年时代读,一定有更深的感触。像西伯利亚平原一般浩瀚的俄国传统文学。
  • 瘦竹
    05-03
    这本书我感觉太正能量了。
  • 邓安庆
    06-02
    长篇散文体小说,如此细腻敏感地书写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往事。俄罗斯庄园的气息、声音、色彩,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都一一细致地展现了出来。这几天一直沉浸其中,读完恋恋不舍。另外书中也显示出与作家结合往往是不幸的,他们追求自我和自由,往往与婚姻的妥协相冲突。
  • 普照
    12-23
    参与审读了后半部。很感觉是前十月革命时代俄国小布尔乔亚版的《在路上》——这位多愁善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彷徨青年,人即便不在路上,心也永远在路上!(布宁,安德列耶夫等等,这些永恒的精神贵族,灵魂久久流浪在放逐他们的时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