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

读书评论:
  • 四六酱
    05-31
    在建构知识广度的过程中,跨学科是一种直观的、可行的方式,只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仅仅凭自己的历史+英文经验,混乱且草率地书写了人文学科某个局部的互通有无…对腰封上人物和概念的科普还是简史式的,至少这一本书并没有勾画出清晰的轨迹,也没有塑造出合法性,我只是觉得我很对不起南大社…
  • Launcher-Z
    08-01
    中间出现了好多好多人名,一度猪脑过载,不过还是能有不少冲击性的发现哈哈哈
  • holly2007
    07-06
    大學之學科建製只是權宜取捨(trade-off)下的歷史產物,本無實證性可言,在AI勃發、ChatGPT當道之晚近,更形桿格,甚或趨於笑柄,張雪峰之嘲新聞(其實美標學名Mass Media),亦此意也。輾轉而下,又牽涉話語建構,權力安排,及背後當然的利益分配,輒幾近反動桎梏耳。Transdisciplinarity自解構起手,鉤連整合,反復橫跳,最後竟落腳文學,直扣人性之門,難怪Adam Smith二世紀前在Univ. Glasgow課堂上,無論邏輯、法學、神學,及渠創設之經濟學,盡以文學為依歸,蓋析解人性,即探究神性,Plato之謂穴壁焰影也。借閱於拱廊計劃Study Book.
  • Palomar
    07-14
    呃什么也没说啊,还以为会讨论一下跨学科批评的合法性或者学科之间的壁垒这些问题,结果就是本文献综述
  • Retrotopia
    08-11
    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它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真正的文学兴趣是对人、社会和文明的兴趣,其边界无法划定。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文学学者最终会回归他们最初的诗学学科。
  • QAQ
    07-31
    主要集中在文学与历史。生态批判那特别有感觉哈哈哈哈哈,而且福柯那段写得很好!
  • 陆钓雪de飘飘
    07-09
    德里达的作品从根本上质疑了传统上把哲学与更具解释性和文本取向的人文学科相分离的做法,而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一点的抵制,他才成为学术界如此有争议的人物。例如,在剑桥大学决定于1992授予他荣誉学位的争论中,一个国际哲学家学术团体写了一封抗议信给《泰晤士报》,明确地质疑他在哲学方面的学科资质。德里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这次争议,他驳斥了在公认领域工作的人是知识价值的终极仲裁者这一假设,相反,他认为“在其最佳传统中,哲学从未允许自己被软禁在自身学科范围内,更不用说其职业的局限性了”。他认为,需要把哲学自身的开放性和自反性的潜力与哲学系内学者的跨学科尝试区分开,因为后者“把哲学与他们被教导在某个特定机构的传统和风格中——在一个或多或少受到良好保护的……社会和职业环境中——复制的东西混为一谈”。
  • 喜读奇书
    07-09
    题目应该改成《文学的跨学科》。对学术思潮的解析非常清晰!
  • 寒马
    07-13
    醍醐灌顶之功效,以文科角度对跨学科进行阐释。但不足之处也在于作者的文科视野宽广度不足,作为一本讨论“跨学科”的书来说略为遗憾。
  • 望帝
    07-05
    跨学科研究代表了知识的非自然化:这意味着在既定思维模式下工作的人必须永久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所受到的知识和制度约束,并对构建和表达他们的世界知识的不同方式保持开放态度。
  • 慕容港
    07-05
    读书笔记的收集,我跟他差不多。
  • 伯凌
    06-15
    大型西方理论知识综述书。虽然题目是跨学科,但其实不是介绍何为跨学科,而是分析西方文学研究的几种跨学科尝试。
  • Submarine_
    07-11
    整体写的中规中矩,但作为综述类的书还是不错的,读完对整个人文学科跨学科的体系有个总的概览,抛去翻译的不咋地的问题之外,有些部分写论文还是用的上,并且值得一读再读的。
  • 哭之笑之
    07-10
    乔·莫兰是英文与文化史教授,所以其著作《跨学科》主要是介绍英文系的跨学科研究。对于本科中文系的我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也一直经历各种跨学科知识轰炸的快乐与一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痛苦,即似乎需要阅读无穷无尽的书。但是我个人始终是非常支持、非常喜欢跨学科研究的。我相信,如果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应用问题),综合使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更全面、更整体的视野。——于我而言,解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痛的办法也就是要找到自己关切的核心问题,跨学科的阅读与思考围绕问题来进行,就不至于太漫无边际。我希望,以后跨学科可以成为一种共识、常识,大学教育可以更宽容地接受跨学科,希望大家都不要被专业所束缚,不必纠结于选专业。专业只是一个起点,不能限制终点。
  • 想不出名字
    07-08
    非常好的一本书,尤其对学科史的综述很有价值,脉络一直写到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Donna Haraway,她的理论工作国内相关讨论还很少。总体而言本书其实是在展现“跨学科”的概念悖论,或者说以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然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角色,就像福柯反复使用“disipline”一词强调学科作为知识组织和权力运作方式的双重含义,学科本质上反应了一种社会结构,总体性的知识不可能存在,“跨学科”更多是作为一个批判性的话语存在,对于学科制度,也对于现代社会制度,因此企图以“跨学科”为名重新为人文社科专业树立职业的合法性实质上是本末倒置了。
  • 不佞佞佞
    05-30
    本书逻辑清晰、论证有趣,从学科的谱系学出发作为导论部分,再到现代人文学科的建立历史,揭示出如今的学科之争,并不是简单的人文-科学之争,而是古典与现代之争,如今的“跨学科”,则是开启了现代与后现代、工业与后工业,新的一轮知识结构变迁的路程,这期间我们势必会存在着艰难,但是如今愈来愈多的人们意识到了“现代性”所带来诸多难题,我相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势必会再一次联手解决这样的难题,而这样的过程难道不正是一次跨度最大的“跨学科”的路程吗?
  • 祝羽捷
    08-03
    “跨学科”这个说法就已经预设了学科的存在,学科专业化意味着制度,早在启蒙运动之前,学科还没有如此分家,学科之间很紧密,知识细化是很现代化的问题。跨学科的强调意味着对通识教育的焦虑,但跨学科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更加进步的知识阶段。
  • 渡边
    05-30
    “跨学科”确实快成当下最热学科,但它到底算不算一门学科,如何跨、跨到什么地步、跨的利弊,这些本书探讨的问题的确值得更多思考。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的演变,导致从不分科到分“文理科”现在又开始跨学科,之后很可能会再度“分科”。本书将人文学科甚至文学置于核心点,再一一牵扯出当下热门学科,这一立场难能可贵。如书中所说,科学在极大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冷漠和情感中立的知识,这些知识无法告诉我们任何终极意义上的事物本质。如果人文学科能实现这种科学性,那它的实践成果可能比工程师的任何设计发明都更加显著。但这几乎是一个“感性可不可以理性化”的悖论。
  • mumudancing
    07-08
    “科学”强调它的中立和客观,但实际上,真理不过是浮在混乱世界海洋上的一块脆弱薄冰,被不同时期的人类各种定义命名。这本书让你对知识和权力的关系重新思考:我们掌握的“规律”,到底是自然形成被发现的,还是在权力结构下知识被制度化以规训人们的结果?换个角度看,笛卡尔、达尔文和马克思都不是神。你可以质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