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西方世界
读书评论:
-
梦野千秋01-08共读With庭壹。相当有视野和现实意义的写作,从崔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传奇切入对爱情这一文化现象的探讨,将骑士的风雅之爱的根源追溯到摩尼教和诺斯替主义影响下的清洁派教义,研究方式有点红楼索隐派的架势,理论构建极富想象力,未必严谨但启发颇多,如两个伊索尔德象征异教和基督教会的冲突、教会对清洁派思想的吸收、激情之爱隐藏着对毁灭和死亡的向往并由此感知真正自我、唐璜形象是崔斯坦的倒影而处于两者矛盾之间的则是萨德、区分恋是状态而爱是行为、风雅之爱的世俗化。提到凯尔特神话不通过宗教而通过民间传说对骑士传奇产生影响,可与《凯尔特的薄暮》对读。爱情与战争的关系一章写得极好,现代战争远距离杀人的战术离人性和本能越来越远,其诞生于激情却反过来抹杀激情。如果我们承认爱情是一种文化建构,那恋爱脑便是一种古典主义的遗留。
-
Libeccia12-02挺好看的,对史诗爱情模式的分析很有见地。又让我想读圣爱与欲爱了。爱情与战争的部分特别是现代战争不再满足激情要求的分析也很有意思。
-
湛蓝天色晚09-301938年,作者32岁写的书,也太厉害了吧。当时作者就有提及,中国家庭中,夫妻是不存在爱的。正如我九年义务教育中,诗人写闺怨,写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也是没有爱的感觉一样。好像是真的看不到所谓的爱是什么?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多情的诗人,留恋于妓女歌伶的男女韵事,而这个女人是属于大众的,而诗人的妻子,隐于背后。藏于深院。是因为没有爱,写不出好的诗句流传,还是因为社会大众偏偏沉溺于诗人与歌姬的风流韵事呢
-
GreekMoore04-13《结婚的决心》,我们能够想象的唯一保障就是决心的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才能承诺共度一生。激情自始至终,从来就不是人对神犯下的过错,更不是“道德过错”,而是人作出的一项根本性的抉择:他要成为自己的神。激情在我们心中燃烧,犹如冷血的毒蛇引诱我们背叛,它不断地向我们暗示:eritis siout dei.
-
WALL-E10-16一定程度上颠覆我对西方爱情的认识,看出来是西方人用传统路子治学的展现整本书的自由思路是非常打动我的一点,关于西方爱情的脉络的阐释一定程度上说服了我,本来第七章我还觉得这是本书败笔,学者可以研究学术问题,但运用到实际不免理想化而贻笑大方。但后记还是让我原谅了这位老学者的诚恳。
-
叶岩11-17激情之爱推崇的泛滥,导致了现在各种婚姻不稳定的存在。很好的文化随笔,也许部分有错谬或拉扯,但是对激情之爱、神圣之爱、婚姻的分析还是有很多真知灼见。作者非反对激情之爱,但是对于激情之爱的弊端影响分析的很清晰。总结:一般而言,忠于爱情就不可能忠于婚姻;忠于婚姻就不可能忠于爱情。
-
王安息03-19第一篇通过对传奇本身的分析,得出激情/风雅之爱的核心问题,第二、三篇探寻其宗教起源,认为其主要来自诺斯替主义的清洁派信念,通过行吟诗人进行文学传播,并在不同宗教中引起反响,第四篇是对这种观念在文学史中表达、流变的梳理,第五、六、七篇延伸出激情与战争、婚姻、忠诚等问题。看得出是个好斗的作者,有时也很有趣,最感兴趣的是前四篇,尤其是第一篇对风雅之爱的解释:P34:他们爱着,却并不相爱;P37:他们所爱的,只是爱情这种行为而已;P47:激情以及其中隐藏的对死亡的向往……我们希望通过生死的考验了解自己的极限。懂文学的精神分析学者确实总能给人惊喜。
-
嘉鲁鲁02-18蛮惊喜的,发现了一些凯尔特爱情传说和伊斯兰禁欲主义之间的小关联,觉得很有趣。ps.宫爱或者典雅爱情,这里翻的是风雅爱情。
-
安弦01-30以特雷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文献作为一面解构西方文明世界的镜子:传奇的没落、婚姻的危机、传统礼仪和习俗所遭受的诋毁、狂热的激情不断扩张到各个领域,这些无疑都在无形之中不断撼动且重塑着西方历史。西方的浪漫主义表现为对于痛苦的趋之若鹜,因为于他们而言,痛苦是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最佳方式。从奥古斯丁到现代浪漫主义,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爱上爱情本身的形象。作者用符号学和伦理学分析爱情在西方宗教、战争、诗歌、戏剧、音乐作品中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并且对欧洲人和美国人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进行了比较,进而推导出在爱情中,人格、事业与忠诚,这三个词是不可分割的。而所谓忠于爱情,也就是爱情的本质,绝不是不出轨那么简单,而是对爱人始终保持善行善念,双方的人格是在爱中共同建立的。我们都带着伤痛记忆负重前行,但我相信爱能改变一切
-
zad51k07-29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从崔斯坦传奇故事开始,谈到了爱情、激情、婚姻是如何被各种社会因素所构造和改变的,阐述了基督教和清洁教派在爱情的发展路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作者在后半部分对于爱和婚姻的阐述和态度其实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致,但是更多了宗教上的考虑。又跳跃又坦诚。
-
这么近,那么远01-11按需。“《爱情与西方世界》是瑞士文化理论家鲁热蒙的一部经典的著作。作者描述了爱情在西方的兴衰史,探索了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时代到好莱坞电影的爱情心理学。作者长期致力于研究西方世界婚姻和情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把爱情问题与社会和宗教的责任以及中世纪普罗旺斯混乱的、无法遏制的爱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探索了宗教和文化,爱神,上帝,虚无主义和美好生活问题等有时隐藏的关系。”
-
珂南11-28借《崔斯坦与伊索德》的起源和流变论述了西方世界基督教与异教长期明暗共存的关系,以及欲爱和圣爱的对立统一。整本书从举例到下结论都十分的弗洛伊德,也十分马克思。
-
letdouman11-23于现实中求偶无用及无法切身体悟爱情真谛的文化研究专著。仅仅围绕《崔斯坦与伊索德》传奇进行文本解读是不足以一窥西方世界全貌的,细究起来,这段爱情悲剧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之处甚多,但崔斯坦传奇就像一个幽灵,在后数百年时间里忽隐忽现,将但丁、彼特拉克、杜尔菲、高乃依、拉辛、卢梭、司汤达等文豪聚集在一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疑是最成功的后继者。“天国之爱”与“世俗之爱”本不该混同,然而中世纪以降的一些文人骚客都很轻易地将两者模糊化,分分合合,缘聚缘散,仿佛是爱情的模样。激情之爱是一种死亡向往,白昼与黑夜的缠斗,到底哪方有压倒性因人而异。与崔斯坦截然相反的形象是唐璜,一个弱水三千,一个只取一瓢,情与欲原是一体两面。奉为“爱情圣经”不免过分抬高,毕竟存在不少简繁失重的地方,论全面性还找不到另一本。
-
Poca09-11忠诚,现实,豪不浪漫的伟大。骑士精神的要义在于,他永远无法与心爱的夫人呆在一起,且真正的激情确实是忠诚的。歌颂爱,但不歌颂女人。爱上爱情,爱上分离,直到死本能将自己淹没——因这死亡就是最极致的分离,最伟大的爱情。
-
Jacques12-17仅从刚看完的第一章分析崔斯坦和伊索尔德的质量而言,可谓一本奇书!太过瘾了!摘两段:“二人相爱并不是为了相聚,因为只有分离才能带来思念,而思念才是他们真正所爱的。所以,故事中才出现了如此多的阻碍,所以二人间才产生了分手的默契,所以在故事的高潮二人双双死去,因为死亡正是分离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崔斯坦和伊索德传说里隐藏的秘密,他们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因对幸福感到不安而远离幸福,因其悲惨的结局而受到歌颂——这就是不幸的相爱。”“我们的文学是靠‘婚姻危机’生存的,缺少了出轨这一题材,它会变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