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评论:
-
HindenburgAsh04-26很细致的拆解,知觉作为一种力量,用以平衡、和谐和色彩的图形搭建。
-
非虛構10-14非核心的材料在空間中並不存在。在另一端顯得較窄的桌面只是在感覺中作為桌子的感覺材料的族類一成員而存在。而不是作為桌子的標準固體的組成因素而存在。核心的感覺材料不是標準固體的部分或表面,但可以說與這固體相一致。物理空間上的位置不是一個感覺材料的一個特點,而是構成一個標準固體的一組感覺材料的一個集體的特點。一個感覺材料的族類也許不應說是在時間中存在並經歷變化,但應說是通過時間而延長自身並通過時間而不同。觀察者的觀點及其運動,是可根據標準固體的空間來確定的。可得到的感覺材料是可根據觀察者觀點的變化來確定的。一種物質的東西在物理上以及在感覺上佔據一個空間。我們以此意指它在這個空間中表現出某種因果特性,最突出的是不可入性。當栗子掉在石頭上並彈走時,正是石頭的因果特性,而不是一種感覺特性作用於這個栗子。
-
渚骸燃10-31一本公认为教材但写作方式不很严谨的书,重在提的观点、对人的视觉感知新发现足够醒世脱俗。作者努力地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自己独创的“力的结构说”融入到视觉艺术中,但他本人是心理学家也导致本书在很多地方从视觉又回到了心理学上(甚至是物理学化学宗教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构图、线条、形状和二维&三维形式的研究,较适用于平面设计、海报和建筑,但对于摄影和绘画的两大基石“光与色”的论述相对粗糙了很多(尤其是谈论光线时有强调物体固有色的古典倾向,甚至认为固有色本身能让人眼识别,“高光”是洒在固有色上的一层薄膜……)。所以这本书是有偏向性的,主要设计领域比较受用。强烈建议如果只做艺术不搞学术的大家,只通读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九章,还有第三章的前八节。讨论运动的第八章是20世纪20年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延伸
-
acsaga09-29对一些知觉现象的朴素总结
-
jy11-19“我们无法知道将来的艺术会是什么样子。任何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都不会成为艺术的最终顶峰,但每一种艺术都是观看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只有站在神圣的山峰上才能看到的景象。从这个峰顶上的任何一个不同的位置上,都会看到一种独特的景象,然而所有位置上看到的,又是同一种东西。”
-
抖不抖兜兜01-06491/491 真正的观看之道。艺术本来就是由形式构成的。形式分析才是最接近艺术核心的研究方法。艺术作品凭借它自身的形式式样的某种张力使人获得对应的感受。终于读完反而舍不得放下。给我很多很多启发,用时间和实践来验证吧。前几章译本有失,与台版对照更好。
-
Phaeton12-09是视觉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原来平面设计的和谐性来源于平面中力的相互作品而产生的和谐。在作者看来,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生动的张力。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启发的,只是太晚读这本书了,有很多部分的内容,我已经在别的书籍中读过,或者自身已经思考过。
-
傻圆儿07-26很难啃,但啃完很解饱,整本书不管作者从形状、形式、空间、光、色彩、运动及视觉力哪个方向去论述,最后都是要阐释一个核心道理:知觉经验是被知觉体直接传递给观赏者的,那些知觉特征是被知觉体的固有性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类的经验强加于其上的理性活动
-
hyskoa9912-25这本书诠释了格式塔艺术理论的基础,围绕着“简化”和“张力”两个核心原则,从多个角度论述物质给予意识的“知觉”影响,挖掘艺术“知觉力”的科学规律。其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作者认为人们观看一件事物时的感受,并非仅仅是自身移情或文化象征,也受到物体本身样式(格式塔)的影响。比如人们看柳树会感到忧伤,是因为柳树下垂的姿态本身就存在着悲哀的知觉意向。这本书在艺术史上影响很大,但确实有些晦涩难读,需要极大耐心和兴趣才能够读完。
-
温带植物07-13……书绝对是好书,但我怀疑译者完全没有艺术史基础,垃圾翻译,垃圾编辑,垃圾出版,各减一星。算了,还是给翻译加一星,辛苦辛苦。
-
潜心三倍速09-13观点没有讲透,一个小篇就像读了一篇微信文章,有的内容似乎可以在一个小篇讲完,却偏偏拆卸成几个小篇。全书的章节安排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章节里面的小篇安排不在逻辑上,很随便。这本书就像编汇的“散文”,而不是内核逻辑紧密的“美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