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读书评论:
-
歆晴04-05徐枫和章明的访谈牛头不对马嘴,徐:我看你这部作品里有很明显安东尼奥尼A片和B片的影子,章:我很不喜欢B片。这就尴尬了。质性研究学术方法课上,有个点讲得好,访谈者不能在问题中先入为主加入过多预判,否则不会是一场好的访谈。
-
时间之葬11-29书本身很一般,几篇访谈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多少还是能窥见不少导演的创作思维和态度,有的是一开始就摆明了要跨界玩出位的,有的是一早就给自己描画好了各种理论蓝图的,只有少数几个的话语间能看到几分真挚和诚恳。但至少,那时人们还是可以公开谈论盗版碟和社会批判的,甚至在某些导演眼中,盗版碟就是自己电影的正规发行渠道
-
居无间05-22整体上看是有内容的。最好的两篇是章明&徐枫和徐枫&梅峰,前面那个是访谈,后面那个是对谈,其余文章也都可划为这两类。关于贾樟柯的部分都显得非常不自然,他与前辈侯孝贤,没有找到你来我往的对话通道,不知道是不是篇幅导致;而其他的,更像粉丝大型见面会。章明和李玉有好的创作者态度,敏感、清醒、务实。没有娄烨,是最大缺憾。
-
野野03-21导演收录不全。侯孝贤与贾樟柯那一篇最好。
-
阿烈07-07访谈者不会提问,被访者回答的也是场面话……
-
没完没了08-18一本“攒”出来的访谈录,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依旧有惊喜,很喜欢王超的那篇采访,关于如何创作所谓的底层生活,首先创作者要很节制,避免过分表达避免自怜,其次要摆脱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关怀,这点很多人都做不到,更多的是要认同不是同情。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我意识到,有的人的作品没有灵魂,不在于他是否向资本屈服,演员多么扶不上墙,而在于最根本的他是否理解自己所创作的人物的本质,这点太难了,是个技术活儿,做得好的太少了。
-
寂寞的游戏07-23按书里的访谈录列了一份片单一一看过之后挖掘了一批深埋时间和主流审美之下的片子,兼备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又粗糙而野性,有对底层疾苦的关注,也有小人物之间很市井和生活化的幽默在,而作者们的眼光无不犀利和敏锐,捕捉到了大多数人忽略和不屑直视的,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每个普通人生活微小的悲喜,填充了每个人平淡日常之余的缝隙,而有些缝隙开花发芽,有些缝隙裂开成为狰狞的伤口,在粉饰太平的当下还能向前找到这些作品,结合书的内容了解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方向,整体阅读加阅览是一个很完整的体验,不过这批创作也有其时代局限性,表现对象往往集中在矿工妓女黑社会这样几种社会身份上,可见贾樟柯的《小武》影响之大。
-
黛玉钓鱼06-16我认为科长那篇是最好的
-
江海一蓑翁11-08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编选的一本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访谈录,在香港出版十一年之后,终于推出大陆简体中文版,值得关注。本书由九篇访谈和三篇评论组成,大多完成于2006年前后,因而以第六代导演和涉足独立电影创作较早的中生代导演为主。由于访谈者本身,往往也是作家、学者或电影导演,因此跟作为访谈对象的导演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对等的对话。尽管部分访谈显得过于简略,但整体而言,仍然是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一部重要资料性文献,值得细读。
-
王黄07-23李玉、章明、李红旗那几篇令人印象深刻,产业讨论也令人信服,但是出于对贾樟柯粉丝般的狂热喜好,最后把几篇评论加进去,其中还有一篇是《世界》的版本学对比,好像就有点过分而夸张。
-
阙如12-08在西直门枫蓝国际的中信书店草草读了几篇。记了一丢丢小笔记。几位学者评论电影的方式很值得学习。
-
生于东林05-11电影最初就是杂耍,杂耍就要有游戏感,从事这工作得为快感,不为太多背后的东西,还原最初的简单心态——贾
-
欢乐分裂05-223.5;差评如谈话腔调“端着”、老生常谈言之无物、令人尴尬等,并不能十分认同。1、受限于“时代”——访谈双方与读者处于信息不对等,彼时的创作环境与心态信念与今日之回望幻灭之间肯定有落差。2、部分读者可能对这些导演并不很知悉,在捋完作品序列后可能会更有感性认识。3、编者乃科长粉丝,篇幅过多(收录《世界》长短版于此书有意义吗?),加上娄烨篇的缺席,对“第五代”以降的整体感知有影响;最后一篇大佬们的彩虹吹捧,带有明显的文坛印记,过多仰赖文本分析或执迷于历史/文化语境,可就连科长本人也说“电影作品是视与听,不是文字”。喜欢排名:1、章明与徐枫水准相当,接话自然(后面梅峰与徐枫也是,有较浓的学院风),章明对自身有清晰认识与定位。2、王超有较强思辨性,与其作品内涵一致。
-
木小瓷05-27“我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尽量最大可能地展现自己的缺陷。因为,一个内心圆满的人是不会有欲望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写诗、写小说、拍电影只能说说明我的问题很严重。”——李红旗
-
把噗01-09好的访谈需要访谈者和访谈对象旗鼓相当,贾樟柯和章明两篇最好。另外,缺了娄烨和吕乐是非常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