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革命

读书评论:
  • nowhere
    04-04
    李中清自己的课要我们批判性地读这本书,确实会觉得很多问题,很多材料和结论的说服力不大。
  • Talent
    05-14
    《“无声的革命”被夸大的修辞》。
  • 要乐
    10-03
    一个大而化之的取材框架,一个粗糙的分析模型,一种忽略政治喧嚷的无声,一樁事先结论的革命。
  • 钝刀龙戈
    04-23
    方法新颖,但结论似乎有争议。倒是一个反思”定量史学“贡献与局限的绝佳例子。
  • Matrix
    09-29
    阐释方面则意犹未尽。
  • 大甜甜~~
    07-13
    听作者谈过这项研究背后的困难,能多一些理解之同情。我个人当然是很钦佩这样扎实的研究,毕竟给出来的每个数据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而我也做不来这种研究。只是,时间和社会性质的跨度太大,很多异质的东西被拉到一起,未免有损研究的可信度。
  • ficus
    12-21
    不错的书,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建国后高等教育对中下层社会门槛降低,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这个应该是建国后社会的巨大进步,根据作者研究对比,中国高等教育的平等程度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之美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对于下层社会更加公平。另外高等教育的平等很大程度来自于县重点中学制度,因为重点中学向全县开放,考试选拔,相对公平,中下层社会更可能通过考试来取得机会,而不是推荐什么的,确实如此。
  • FainT
    05-17
    有趣的大数据分析,书末附表可以作为重点中学报考指南看。同作者延伸阅读,近15年来,无声革命的成果丧失了多少,进展了多少?G647.32/3962 普通
  • 韧勉
    11-01
    统计史学的路子,但并没有得出与社会共识区别太大的结论,但感觉对时间段的结点选择有些问题,如果可以把时间点从80年提到77年或许更有历史意义!
  • 猫团团
    07-23
    好书,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兼具。很久没看到写的这么痛快的学术著作了。
  • 杜修琪
    12-01
    在理论和数据运用上,比《国家精英》要逊色,且没有布尔迪厄那样对主观评价素材、采访素材的运用。好评标准倾向于计划体制下的多样性、流动性,这个客观效果比较复杂,可以更深的挖掘。但是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来说,真的是突破性的,难以获得的素材,稀缺的数据分析手法——这些本书中的运用是少有前例的。探索总是很难,尤其现当代社会研究,希望这会是个好的开头。
  • 去你爹的
    06-26
    一边看一边想到底是我傻逼还是作者傻逼。
  • 阅湖
    07-10
    通过北大/苏大学籍卡片论证,49以降高等教育生源打破了民国时期的精英阶层垄断,更加向工农倾斜,构成了一场“无声的革命”。但这革命真的无声么?作者或许忽视了,这场“革命”同样是以牺牲另一批人的权利与公正为代价,“无声”之下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呻吟。在教育这个场域中,权力驱走了资本,但或许比资本更残忍。
  • 飞越疯人院
    12-22
    抛开技术问题不讲。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把阶层流动当成了最大的价值追求,而把基于权利的公正拋到了一边,这两者当然并非完全不可兼得,但是至少改革开放前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多元化更多地是在侵害后者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然,本书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 小波福娃
    04-21
    这本书还是论文版的时候就看过,最近重看了一遍,感觉作者团队可能是贵国教育的高级黑,很多材料完全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材料真的很好,时隔多年,补加了一星。
  • Nick
    06-05
    充分说明数据完全可以用来胡说八道。建国后的教育革命通过权力或强派或剥夺公民受教育机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中学制度,都成了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这种分析也是奇观,有数据没文化很可怕。
  • 青(求己)
    10-25
    伪定量,定量不是统计,而是要说明因果关系的相关性,但所有的定量都没法直接表明因果关系;伪革命,革命不是structural Change,尽管肯定有这个成分在内,另外,教育受众扩大等于社会流动性扩大吗?这是李中清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文献回顾也做得很差,你不能说别人没用过你这种方法,你用了你就牛了,事实上,你自己也在互相矛盾,你指责别人不能科学利用数据和档案,可你举个黑人小孩拒绝上加州理工又能说明什么呢?没有建立在文献上的所谓科学发现必然是短命的。不过,本书也有一点好处,就是给历史学家指出了利用材料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值得做当代史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