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异曲

读书评论:
  • 青灯古卷
    12-24
    关于中西的通约性,德沃金讲得比张隆溪精彩得多,张隆溪哲学素养还是不够,但是他的文学素养很好,举例很精彩。
  • hana
    06-24
    融汇古今中西、通俗易懂,总的来说,诠释了跨文化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W
    07-08
    小小一本很惊艳!虽然有很多对话但是人们总还是有一种“建构或者寻找中心”的本能倾向啊。
  • mžení
    07-10
    扣一颗星因为读得不过瘾……
  • Tuan.
    03-02
    演讲合集,例子太多,展示观点和论证观点还是不太一样,而且研究方面多局限在文学文本,后面讲循环就完全超出了我的兴趣范围了。
  • atwood铲屎
    04-06
    四篇小演讲稿认真读了很久,时不时有令人惊艳之处,尤其那段关于“他者”与“我们的他者”的论说,豁然开朗,解开我以前的一些疑惑,比如当初看邓晓芒的《人之镜》和《灵之舞》对中西文学形象的比较时,虽偶有启发之处,但总觉得很诡异,而我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这里张隆溪给出了所以然来。也纠正了我之前所学到的(没错,本科教材更是误人子弟!)的简单粗暴的比较方法。张的旁征博引虽不及钱钟书的广度,但他在深度上能够阐发得深入浅出,既不至于招致“炫学”之弊,又能使人受益匪浅,值得多读。(其实仔细推敲会发现张的阐述中也有一些漏洞的哈哈)【另外,这里有关于莎学的彩蛋啊2333所征引的莎剧基本都是我没看过或者虽然看过但是张的精彩再阐发让我怀疑自己并没有看过= =。】
  • Rebecca
    05-27
    书虽薄,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作比较文学的入门读物。
  • 豆友176970547
    12-14
    文笔不错,观点不错,但只是点和点之间的对比案例,不成理论。与其说是跨文化研究,不如说是几页零散的文学比较,可是这一点点的价值,还不如木心《文学回忆录》中随口提到的东西方文学差异来得丰满。
  • 放鱼
    01-01
    “反者道之动”,对于审视自身竟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读到第四章时,神游了好久。新年第一天这么近身切己地反身观照,是不是自觉飙了?
  • 梦想家Lily
    12-30
    看待中西文化不应该只关注其差异性,求同才是最重要的。角度很新颖,读起来不学术不枯燥,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 fanneyfly
    04-17
    一贯旁征博引的风格,一贯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细节充满魅力,结论千人一面。ps:《反者道之动》一篇谈到bildung实在意外而精彩:“圆或转动的圆球的形式不仅在自然运行中很重要,在文化或自我的教养,即德国人所谓Bildung的观念中,也非常重要。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解释说,作为形成和教养自我的bildung这一观念,首先意味着要异化,然后是在更丰富的形式中复归自我。伽达默尔说:‘在别人那里认识到自己的东西,而且在那里变得自在,便是精神基本的活动,其本质乃在从别人返回到自己。’归根结底,返回才是目的,因为‘bildung的本质显然不在异化本身,而是复归自我,而复归则须以异化为前提’。”
  • 朱崇科
    08-14
    想法不错,但论证不够有力。
  • 巫山霏云
    02-16
    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鸿沟,才能够帮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这个世界,跨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才能有意识到我们忽略的东西。这些东西还是值得一读的,不过有些地方并不是很赞同,比如那个毒药的例子,有待讨论
  • 陈小二
    11-24
    比较阅读容易陷入论证表面的怪圈,看似例子丰富实则罗列例子,有以量来乞求达到质变之嫌,不过这本集子基本没有这个毛病,虽说论证力度不够,当逻辑的转换层层深入还是做到了。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下,针对局部的不相通性,忌陷入一种反衬“他者”的视角,使未知成为一种自恋,对比的时候双方变成了我们和我们的“他者”,这样的对立框架容易产生循环论证,因为其实很多时候都会基于一个共同的看法,只是植根于各自思想和历史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述。文化对立批判以楼梯和画布两个比喻来总结实为秒。而在谈到珍珠那里,比喻值得拿出来探讨,一般来说,概念性比喻会直接影响结构性比喻,形式和内容达到一种和谐和统一,而有些精彩的比喻常常是种延伸,就是意象加新的内容指向。药毒变化部分略显平淡,但末篇对于循环和复归的辩证论述实在妙哉!
  • 董言
    05-27
    我会认为这种写作是非常有益的,详实丰富,富有见地。对于是否可比的老问题,我默认为已解决了。
  • 陆钓雪de飘飘
    04-13
    一下子读完,阿溪不简单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