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
读书评论:
-
乙左左03-18阅读的感受被钦佩与感慨,以及无奈所填满。堪称中国近代版的人类群星闪耀,从鲁迅所写的第一本书是与同学合著的《中国矿产志》,胡适曾保管过“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说起,王国维、梁启超、裴中文、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悉数登场,在颠沛流离的战争时代各自研究与治学,每读到他们如何陨落都令人无限感慨,陈寅恪困苦到连稿纸都买不起依旧坚持研究和写作,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严谨考据却不得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迫作“检讨”。每读一位大师的经历,就多一分对他们在那“荒野”之中的治学与献身的敬重。必须时常重读警醒的一部好作品!
-
寂照03-18翻开此书,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纷纷涌入视线: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傅斯年、梁思成、吴宓......流着泪读完后,才发现过去我对他们以及他们身上担负的那段历史的了解是如此单调,感动、感慨之余,更多是敬意。天才成批而来,人间却以荒乱流离接待他们。他们用生命、信念、包容、谦逊、尊重、独立、热情和行动向世人诠释了这句话--"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在为中国文化复名及赋名的路上,他们是坚定的开拓者、讲演者,亦是不懈的实干者、信仰者,闪耀如群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采用人物+时间的双重线索式写作模式,回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尝试厘清一切来龙去脉因果循环,冷静理性地观察,却热忱深情地书写。世间本没有路,路都是勇士在历史中开辟的。
-
Fleurs.哼哼03-31这几年,其实也不只这几年开始,每次出游,总想找一些岁月斑驳真实流露的古迹。可大部分不是殆尽就是在皮不在骨的商业。大概从梁思成的方案被否决起,就注定了我们几代人与历史的失语。与我,时间吊诡的总是将民国和大师摆在眼帘,看与不看,一直都在。每每通过不同书者通过不同视角和不同口吻去叙说同一段往事,立体只会更让我唏嘘不已。大概其,从小就习惯了暴露在玻璃罩下三千年前献祭的尸骨,看惯了象形文字笔走龙蛇的轨迹,听惯了入声在北方大地残留的脾气。大概其,我多次踩在了他们流过汗,潵过泪,滴过血的荒野上,渗入了脾气。文人救不了中国,大师也只能在天平上左右负重,但大抵,他们用一个又一个远去的名字传承着骨气。
-
香河园酱肘子03-28文字畅达。在傅斯年西裤不御寒和高去寻一生作辑补两处,尤见笔力。
-
羨漁04-01本书所谓“考古”当然不是现在学术意义上的“考古”,恐怕是追索古事古迹之意。本书采用了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即: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研院史语所、营造学社,勾勒了上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学术发展的过程。作者善于营造出氛围,文字常给人画面感,即使相当部分史事自己已有所了解,但读来并不觉得乏味。这种写作应该鼓励,给个五星。顺道指出几处问题,如P286楼阁误作“楼个”,八架椽误作“八架掾”,P303梁思成文原虽作“飞鸟灵乐时代”,但文中并非引用,应改作飞鸟奈良时代。
-
恶鸟04-01愿我们走出书斋,去荒野吧。
-
向花尋04-01萬師表,經年不朽,乃眾生之榜樣,民族之脊梁也。
-
北溟客04-04作者是复旦毕业、资深纪录片撰稿人出身,文笔了得,一本民国年间学术史科普小册子(我认为书的性质和面向用户应该是这样定位的),居然能让人随便翻一章就想继续读下去,一口气看了接近一半,叙事功力实属深厚。但同时关键内容又都给了出处引文,而且引文基本都是学术专著,持论也谨慎持平尽量公允(如论及梁思成与刘敦桢的交往),更为难得。出于个人兴趣先读的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寻访古迹奠基中国建筑史的一章,虽是早已知悉的史实,在作者笔下读来仍然极为神往。希望今年夏天能实现种草已久的山西访古之旅吧~ 扣一星是因为作者有些li chang导致的感情色彩,即使在当下和另一边比烂没那么烂了,也还是不喜,比如营造学社再怎么艰苦也没法跟changzheng比;再比如明清的东西就是不好看,这点我绝对站梁林~~
-
流惜子04-04相当优秀、也很平实的科普读物,简笔勾勒了田野考察作为一种科研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贵在波澜不惊地持中态度,既没有无限度的抬高民国学者的成就,更没有像文痞一样将筚路蓝缕的前辈们贬的一文不名。作者所怀有的那种淡然的悲悯感,又让读者多了一分唏嘘,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国家和他的人民 ,倘若不尊重生者的权利,自然也可以漠视死者的尊严”。
-
ly的读享生活04-04写了个1500字的书评,写得心潮澎湃,这样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中国考古,考古中国,百年前曾经有这样一群人。
-
秉存04-03“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大师于荒原劈山裂海,点铁成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然,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提子03-30对学术的热忱和对自我文化的感情也许是永远无法完全分开…作为一个只看故纸堆的古代文学学人,看到考古相关的学者真脚踏实地做研究的故事,略汗颜…更感慨,相对“乱”的时代其实对于思想和学术是有利的。再想想如今考古学界生产文章的行规,唏嘘啊…
-
韧勉03-30文化记者出身的作者张泉笔法简洁洗练,本书主要针对民国初期的第一代深耕于荒野的田野研究大师的历史功绩,以及他们与其一代伟大弟子之间手把手师徒传承的感人事迹为线索,勾勒出民国两代知识学人的艰辛与伟绩。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地质考察名家,主要讲述丁文江及其弟子翁文灏、裴文中等易被忽视,但不容被抹杀的历史成就。第二部分讲述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四大导师与助教李济与徐中舒、王力和姜亮夫等优秀的一代弟子之间的传承。第三部分探究史语所李方桂赵元任的语言田野往事。第四部分谈及营造学社中梁思永、刘敦桢和陈明达的贡献,及其晚期培养的青年学人罗哲文和王世襄也在各自领域成为了泰山北斗。不过在下不太苟同作者的观点,认为民国第二代学人的学术成就不如第一代大师,毕竟作者本人非学术圈内人,对学术史只知大势,未闻细则。
-
smile04-04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1927年,军阀屠杀,社会动荡,名儒叶德辉在湖南被枪决,章太炎的家产被浙江政府抄没,人人自危。吴宓猜测,王国维此去颐和园,或许是要效仿屈原投江。侯厚培说,早上王国维到办公室与他交谈了一阵,随即若无其事地向他借了五元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未来的世代仍要面对并做出抉择:是信仰科学还是迎合权力,是融入世界还是闭门自守,是努力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甘做附庸。许多事情听来都是常识,可惜,当人们真的需要做出选择时,最先舍弃的往往就是这些最基本的准则与常识。
-
无聊热带鱼缸04-06很值得读的好书,装帧手感也很好。虽然除了事实梳理,缺乏从更宽阔的层面审思这四个部分,只是各自附带几段抒情感慨有点单薄。但那些或是被脸谱化的当代神话,或是名字已经被埋没的赤子,他们本身是追索超越一时一刻的人,回望他们在动荡之世的挣扎,细节越多阅读体验越富足。
-
傻冒叔04-03四个篇章,群星闪耀,以优雅得体的文字写出了那一代学人的情与义,“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
-
乔峰07-11非常推荐。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伟大的。
-
祝羽捷03-25《荒野上的大师》太好看了,文字里透露着意气风发,写得优雅得体。近代中国的学人们在战乱中,走出书斋,在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拓荒者。张泉用大量的考据和采访揭开了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刻画了文化重生中的学人们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