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果麦经典)
读书评论:
-
Swann11-08后面讨论的问题其实也是老生常谈,是作者的直觉和思考,当然可以借作者的话,这是我与你的问题。
-
家住乡下12-31记从独墅湖读书馆借阅,对读自购陈译本。确实好懂一些。
-
Idee12-31这个版本比商务印书馆的版本稍微好理解一些
-
落阡12-13前面还可以,但后来把Umkehr和Bekehr搞混了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
-
第一时间02-25“我-它”将“它”物化为对象与手段,孤立的我没有与世界产生联结;“我-你”处于本质关系,产生真正的对话与关联,个体的“我”真实充盈。延长的关系线在永恒的“你”中交会。“真心走向世界的人,必然会与上帝相遇。”“我-你”发展到绝对与永恒的领域即我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而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在关系中全心全意、共存共生、休戚与共。想起马赛尔(Gabriel Marcel)的第二反思,“我-你”人际关系的终点是“我”与“上帝”的遭遇,上帝是一个大写的、绝对的“你”;普鲁塔克的《论德尔斐神庙上的E》,Ε代表“您永在”,是对那位充分地存在于现实中的神的致意,同“认识你自己”相照应。
-
helen06-21非常深奥,还要再读,再读这本,再读另一个译者的那本。“布伯是一位德国犹太哲学家,大约50年前去世了。他探索了两个实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应是‘我–你’(I-thou)关系,这是一种全然同在、互相关爱的关系;而与之相反的‘我–它’(I-it)关系,则忽略了另一个存在实体的主体性(I-ness),对‘它’只有利用而没有关联。这个观点在这里出现了很多次,菲利普多年前就是把我当作‘它’(it)来利用。”——《叔本华的治疗》
-
哭之笑之05-18读着感觉还是绕啊绕啊绕。
-
[已注销]03-30很早时候读过一份PDF扫描版,毫无疑问是原点级别的神作。这么多年过去,终于有了一个看起来很正式的版本,买一本来收藏
-
恶鸟04-29读完大哲学家马丁·布伯《我与你》,布伯所说的“我与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也可以体现在普通关系中,“我”与“你”相遇,其实也是我的本真——上帝——与这个人的本真——也即上帝相遇(禅宗人之佛性)。所以另一层关系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就像顿悟)。没能被包含在世界之中的“自我",依然存于“我”的身上;没能被包含在想象之中的“存在",也依然处于世界之内。后者并非可想象的“意志”,而是世界的自身表现;前者并非“有认识的主体”,而是“我”的自身表现。
-
愚人04-28犹太神秘格言:“人在母体中通晓宇宙,出生后却忘记一切,”说明人一直追求回归从前的状态。
-
白宇极05-20去掉插页,一共一百多页,定价高达56元,超出一般书籍价格数倍。内容也乏善可陈,基本上是尼采式的片段独白,隐晦装逼,完全不知所云。
-
康师傅06-05很不理想的译本,远逊于陈维纲先生的版本,读起来意蕴全无,竟然有这么高的评价,奇了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