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

读书评论:
  • Fin
    07-10
    比大师更易读了, 每章节的篇幅比大师要短, 没看过的建议先看这本. 心理描写仍旧细腻, 尤其是几段同性朋友独处的描写. 小说时间跨度很长, 不同章节间的间隔不同, 所以每章的年龄状态就有点迷糊; 书中家庭关系和写作的描写占比非常大, 但作为在美影响力前二的德国人, 政治和社交方面的篇幅太少了. 这一家人的性取向实在是五花八门, 话说那个年代的德国就已经这么开放了么
  • 焚琴煮茶
    07-10
    和托马斯重新走一遍昨日的世界,在超长的时间跨度下,像魔术师一样从黑色礼帽里掏出变换不断的文字,观点和身份: 从迷茫到坚定,安稳到流亡,这一生的动荡就像最后巴赫故事的隐喻,都是在追怀旧时世界的最后的美。比起托宾笔下的亨利,面对隐秘的情欲,托马斯曼更接近一个普通人。现在回忆起《魔山》的下半卷,那种一战前紧张的气氛和没有读的很透彻的宗教和局势的探讨,让我想再读一遍了
  • 芷舠
    07-02
    终于留足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进入托马斯曼的世界。托宾以托马斯曼、曼的作品、流亡、世界局势为主线,在现实和虚构间游刃有余地串起了魔术师曼的一生。尽管曼一家有那么多可八卦的素材,但托宾克制地没有在此多做停留,只是用想象轻轻地点过隐秘之处,故事完全不朝向猎奇却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 翻书的阿莉埃蒂
    07-02
    “那就是美”——最后的那个音乐家的故事写得真好,让我看书也看出心潮澎湃的感觉。第一本托宾的书,没想到写得如此之好,手不释卷看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外交官,托马斯曼的颠沛流离,与家族的生离死别,即使是这样有名的文豪,也对历史没有产生多少推波助澜。文学仿佛另一层边界,很难说文学是与其他科学一样总是不断发展的。看完本书另一种感觉是,德人是有灵魂的,没有好德坏德,只有一德,这话托马斯曼没说错。
  • 扶桑
    05-31
    作家丰富的一生,作者平淡地讲述着故事,我认真地看完了,我们都很不错!
  • 如愿
    05-30
    托马斯.曼他可以想象文雅,但在邪恶滋长的时代,这几乎不算美德。他可以想象人性,但在颂扬群体意志的时代,这毫无作用。他可以想象脆弱的智慧,但在尊崇野蛮力量的时代,这了无意义。当缓慢的乐章沉重地结束时,他意识到,如果他能鼓起勇气,他就要在书中接纳邪恶,他就要敞开大门,面对外面他理解不了的黑暗。他希望当夜晚将尽,其他人都去睡觉时,他俩会静悄悄地相对举杯。“我们有香槟,”她说,“但我想等几个孩子回来。我时常梦想着,我会在一个普通的傍晚,用普通的食物和酒,可能还有普通的蜡烛,来庆祝希特勒的倒台。我们可以有一个希特勒不希望我们拥有的傍晚。”如今当他为生活在暗影中或将出现在未来的阳光下的读者写作时,他可以运用一种受伤的、喑哑的语调,并创造出一种用烛光照亮一个穹顶空间的氛围。
  • 心如薄荷微微凉
    05-27
    依旧是写一位文学大师的传记小说,聚焦之处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家庭生活,是一个人如何在乱世中生存,看到托马斯·曼屡次搬家数度流亡,依旧执着于他那一方书桌一间书房,觉得好笑的同时也被深深触动,日常的笃定是生活的基石,一旦崩塌自我也随之溃败。托宾由曼的私密生活延展出一首动荡的史诗,跨越近七十年,历经一战二战,两次流亡,笔触极其凝练含蓄,毫无闲笔,纤毫毕现,
  • 瀛政
    05-26
    这本书居然能算做小说,实在是分不清哪些是虚构哪些是事实,托宾握的好像是一直灌满了墨水的自动笔,一气呵成地写就了托马斯·曼五十九年的人生,也可以说是曼家族四代人的小传。极妙地写出了宏大的历史与渺小的个体命运互相纠缠,从《布登勃洛克一家》到《魔山》再到《浮士德博士》,他好像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人生轨迹压瘪了,把一切线索都摆在纸面上,任凭读者去想象背后的意蕴。还有对他欲望与私密生活的窥探,那燃烧的激情的生命力在灼烧着我,只想流泪,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流泪。“那些人如今已离开时间”,才不是哀歌,而是伟大人类的胜利。
  • 屋塔房纪实_
    05-17
    真好看啊 人的这一生
  • 眼泪流回去
    04-20
    作为托宾的作品,没想到《魔术师》竟然如此通俗易读,几乎通篇都是情节的流动和少量相关的心理描写。固然代入感是极强,然后最好的阅读还应是略带生涩的钝感和与书中所写的共情的结合。《魔术师》甚至没有《大师》的阴郁和自省。这本书的纸张散发书店的清香,一本书籍版的“图书馆香水”。
  • 沈筼筜
    04-16
    十分畅快,从个体命运到家庭发展,再到时代和国家层面的变化,看似是宏大的叙事,却从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切入,慢慢摊开整个叙事线和结构,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冗重,也不琐碎,平衡其中的取舍,使之结实和完整。“他是一个来自过去的人,或许来自未来,我不知道。”读完,再看书名,有种说不出来的未尽感。
  • ♬ CaR
    04-16
    一个作家决定深深地潜入另一个作家的生命,把史料和想象紧紧编织成一条绳索来连结自己与笔下人物,是不是会获得超乎于自我剖析百倍的反思与满足——托宾继亨利•詹姆斯之后选择托马斯•曼的人生与创作,作为既隐藏又展示的斗篷,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宛如一场招魂。敏感的童年、隐秘的情欲、永存回忆的故土、生活中撷取的灵感,种种最细微的感受被绵密优美的质地呈现,如同所有写到音乐的部分,读到就让我忍不住发抖。除此之外,托马斯•曼的创作人生背后,是动荡历史、民族伤痛、流亡海外与生死离别,因此托宾这次选择花大量笔墨写曼氏一家生活琐事,题目《魔术师》就代表一个家庭出发的视角,但动人之处还是还原隐于历史枝叶之中,软弱却又坚定,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晨间写作的作家。读完觉得托马斯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和他夫人结婚。
  • 欢乐分裂
    01-23
    仍是托宾式典型文风——静水流深中蕴意的戏剧性时刻,细腻典雅行文与张扬放飞瞬间的微妙调和,也正因这般将破未破的平衡,才不至于让“小说”的特质压倒性覆盖住“传记”的核心和文体。跳跃的编年史,时间流淌得平稳光滑,两次大战是远方虚焦的背景,而托马斯·曼一家及众多亲友才是聚光中心——不约而同的自戕,复杂的情感关系和性取向,两代儿女的镜像感(仿佛是他内心欲望的释放外化),三位克劳斯同堂,貌似平和的叙事表层下涌动着巨大而隐秘的破坏感;始终洞若观火的卡提娅一眼看破文本中提炼自现实的元素——讲座上视线的交汇,海滩上男孩飘扬的金发。他意识到“与魔鬼擦肩而过”是因为“这个时代的透彻只属于少数勇士”,而自己是怯懦的屈服者,“如果他能鼓起勇气,他就要在书中接纳邪恶,他就要敞开大门,面对外面他理解不了的黑暗。”
  • 渡边
    04-08
    托宾向自己的创作巅峰《大师》发起挑战,此次他选择了不同路径,但达到了和前者不分伯仲的高度。《大师》截取亨詹五年中11个片段精雕细琢传主的灵魂剖面,笔调深沉,以深邃凝视定格文学性极高的“凝神时刻”,晕染出人生和时代背景;《魔术师》则是大笔铺陈,从托马斯曼16岁一直写到80岁,横跨世界大战、沧海桑田,笔调娴熟自如,甚至很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景,时代巨变只是虚焦背景,舞台是宾客子女熙熙攘攘的曼家,主灯光始终聚焦在传主身上,“三个克劳斯”和女主人虽然出彩但也并未喧宾夺主,曼的“私欲小剧场”和“伟人画像”也处理得相得益彰,对话精彩有趣,对时代、德国、传主的总结陈词优美精当,不足也有,太多人物出场使后期稍显琐碎,《大师》里的“文学凝视”较少,让位给“窥私式跟拍”,是可读性、深度广度非常平衡的上佳之作。
  • 黎戈
    06-03
    是小说,不是传记,非中式传记的死者为大,也不是西式传记的文本及生平科考式研究。它写出托马斯·曼作为普通人的质地:与兄长儿女的疏离对立,离开母国的精神困境,一个胆小之人的摇晃……即使是青年成名,娶了貌美富家女的人生,快乐也只是点点光斑。奇怪的是,这些脆弱的裂缝是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 张天翼
    04-17
    托宾的小说总让人有安全感。他站得离火场足够远,读者也得以冷静夷然地观赏浓烟火势,不用担心火星子溅到衣襟上,烧出小洞。死亡、战争、决裂,什么都没法让他的书页发烫。好喜欢他给予句子的力量,以及他对那种力量的沉稳的信任。关于托马斯·曼的生平和家人,托宾写过一篇《宠坏孩子的新方法》,收在《出走的人》里。有点惊讶的是,那篇文章里写到的曼氏家族很多戏剧性的东西、能让(普通?)小说家们大展拳脚的情节,并没在《魔术师》里看见。托马斯曼始终生活得富有。即使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他身为一个德国人,没受过狼狈转徙的罪。最糟的不过是他们全家逃亡到美国期间,他在船上没有单间卧室,跟英国人分享舱房。这让小说里的战争缺乏实感。托宾下一本会不会写田纳西威廉斯呢?EM福斯特?毛姆?卡波特?金斯堡?
  • 邓安庆
    05-03
    托宾不止一次写前辈小说家了,上一本的《大师》写亨利·詹姆斯,非常好。这一本写托马斯·曼,用纪年体的方式来写其一生。书中呈现的托马斯·曼,是一个只想好好写书却被迫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承担起责任的小说家,“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压抑的同志情欲,被动的流亡,纷繁的家事,沉重的公众人物责任……托宾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厚度。这样的写法是很难的,一方面需要对托马斯·曼的生平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庞大的曼家族),一方面要走近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托宾很好地平衡了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