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孤独

读书评论:
  • 03-10
    受益匪浅,面对略萨枪林弹雨般密集的高深度提问,马尔克斯从不回避问题,总是真诚而幽默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第一想法。
  • 迷惘的人
    03-07
    众所周知,那曾经的“世纪一拳”打碎了这两位拉美文坛巨匠的友谊,交恶的破碎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直到马尔克斯晚年方才有了隔空的和解。而在1960年代,二人初识、相熟之际一起聊文学的互动,则成为了二人共同交集于文学的最后绝响。《两种孤独》就是这次绝响的印记。针对文学爆炸的一代作家和前代作家,针对拉美社会现实以及历史,针对《百年孤独》这部可能全世界所有人至少都听过的著作以及马尔克斯其他的作品,两人以全视角的方式展开了讨论,也分享了很多有洞见又尖锐的“干货”。
  • 11
    03-08
    略萨和马尔克斯之间的对谈是精彩的。
  • 一百年很长吗
    01-05
    我说马尔克斯你真的是从里到外帅到我了
  • 小百合爱吃肉
    01-05
    两种孤独在哪儿一点没感受到,实际对谈的内容少得可怜,略萨不愧是混电视圈的,提问很有一套,就是说的太少了,看不过瘾,后面为了凑字数,收录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彩虹屁,可看可不看吧
  • Zopiclone.
    01-18
    马尔克斯的孤独是世事变迁宏大的孤独,略萨的孤独是人来人往不曾相信不能融入的孤独。
  • 叔文诶
    01-16
    可以将真诚化为一种武器 刻意且熟练地使用它
  • ☆☆
    01-22
    主要是马尔克斯谈论文学和写作。比较有启发的是,每种主题都需要找到合适的语言。以及,作家的政治任务就是写好作品。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信念,而是那些令作家着迷的念头。……写作也是寻求团结的一种方式。
  • 晃晃
    07-04
    马孔多的故事在十六岁就构思好了——有时是十七岁——有时是十八岁。没有一个作家不是自相矛盾的!很好笑哈哈哈哈。看完这本我沉浸地爱上了拉丁美,想去拉丁美。你对文学做了大肆的解读,你就成了,文学的浑蛋。
  • 渡边
    06-07
    一次珍贵的拉美文学双子星巅峰对谈的记录,还包括了预告和回顾,精彩是精彩,但可惜对谈实在太短了,像肉夹馍没夹多少肉,没看够的话,可以继续期待超级巨无霸《弑神者的历史》。掌厨的都是侯健老师。
  • 思郁
    06-01
    这篇对谈还是很有料的,略萨很会提问,要不是略萨,估计马尔克斯也不会谈这么用心。马尔克斯谈《百年孤独》的秘史,拉美土地上的现实主义,谈拉美作家的政治责任,谈博尔赫斯,谈福克纳的影响等等,非常精彩。
  • bookbug
    06-05
    1967年9月秘鲁国立工程大学,31岁的略萨vs40岁的老马。彼时老马的《百年孤独》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略萨也凭借《城市和狗》和《绿房子》连战连捷,两位拉美文学旗手正在人生初见与相识恨晚的蜜月期,也完全不会预见到十年后的彻底决裂,于是为读者奉献了两场精彩的文学对谈。说是对谈,其实是略萨主问老马主答,期间只有一次被老马抓住略萨名言“小说家是以社会腐肉为食的兀鹫”进行了“卑鄙到反击”,但整体氛围始终如一。老马说他写作初衷是取悦朋友,直到后来发现了文学的破坏性功能,但这种破坏性无法被预见,更不能预设或刻意而为,只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故事中。老马始终以现实主义自居,但自承文学源流是西班牙骑士小说的自由叙事,之所以读者会觉得魔幻,是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恰是拉美最大的现实;而作家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实而非解释它。
  • malingcat
    05-15
    1976年,略萨向马尔克斯打出一记“文学勾拳”,结束了二人友谊。回到十年前,他们开始通信和友谊。特别是在1967年,像年轻的翼龙一般朝气蓬勃,他们作为拉丁美洲文学领军人物,面对300名利马国立工程大学的学生,有一场著名对谈。马尔克斯透露了《百年孤独》的不少秘密,道出自己受骑士小说《阿玛迪斯·德高拉》(堂吉诃德的敌人)的启迪,坦言自己笔下人物在拉美其他作家作品中穿行,还形容博尔赫斯写的是“逃避文学”,够胆色。次年,马尔克斯拒绝出版社将对谈内容整理成书,可是对谈文集还是少量发行了,也成为马尔克斯地下传播最广的作品。本书不仅复刻了那个对谈文集,还把整理者的见证、感想、现场照片一并编辑进来。好事者必读。
  • 拥友
    05-13
    好看但是内容不多,孤独碰撞孤独,所剩无几。
  • 欢乐分裂
    07-27
    3.5;关于开启文学生涯、创作《百年孤独》的源泉和过程、写作目的等信息并不新鲜,对谈也不够尽兴,不过仍是好看的,得益于问答双方的相得益彰(想请某些座谈、访谈、映后人员好好学习一下)。略萨的犀利之处:1、关于美洲人集体的“孤独”——让老马得以打开话匣,“孤独是人类共有的特质,可能是拉丁美洲人精神问题的产物”;2、以“割裂感”来形容《百年孤独》与之前作品语言的对比,再度引发老马细细复盘几部作品;3、总结出“作者用来进行创作的原材料:个人经历、文化经验、历史事件、社会事件”(不过我并不认同最糟糕的是《族长的秋天》)。两人都对博尔赫斯在认同其文学价值之余颇有微词,马尔克斯认为他是“逃避型写法”“很空洞”,略萨认为他“思想保守反动”(还记得你的迷弟时期吗),不过想到就连他俩后来也断交也就觉得正常。
  • 赫恩曼尼
    06-13
    150页的小书,对谈部分仅占63页,余下是针对对谈的回忆和阐释。对谈部分读起来很过瘾,高手过招果然耐看。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尤其耐人寻味:“文学尤其是小说,具有一种破坏性功能……没有任何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是颂扬既有价值。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总能发现某种将已被确立、被强行赋予之事破坏掉的倾向,和助力创造新的生活和社会形式的倾向。”马尔克斯看来,作家总是处于社会冲突中(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变革期的作家创作的作品更容易突出重围),“我感觉写作就是作家用来解决他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文学是某种抵抗,是不屈服,是违背惯性的反常动作,忍耐和遗忘是它的天敌。作家的天职是发掘冲突,并将它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 mumudancing
    05-28
    马尔克斯谈到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破坏性功能:“没有任何优秀文学作品是颂扬既有价值。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总能发现某种将已被确立、被强行赋予之事破坏掉的倾向,和助力创造新的生活和社会形式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