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
读书评论:
-
群青03-12结论没什么特别的,把生活中的常见观点&社科理论溯源至哲学思想的部分比较有趣。
-
不靠谱03-11心中所想,可以更大胆点。敏感也是一种天赋。
-
Rosemary03-142024听书-8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
-
柏拉图的小太阳03-10补标。。。将我本以为是心理学上的“敏感”投入人类的文明进程史(自我约束的提升与敏感化)→身体、心理、道德、审美的维度,牵涉诸多的西方社会运动和身份政治议题,还有新鲜的新冠防疫话题(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和脆弱属性)。警醒着当下的“情感政治”,调和“脆弱”与“自主”的紧张关系。作者想做的是:重塑敏感与韧性的关系,找到我们时代的危机(齐美尔的“囊泡化”的傲慢)的出路。
-
苇草03-07文献综述做得相当精彩,每章都有对应的一段思想史和文明史梳理,探究了文明进程与敏感性的关系,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日渐刺眼的敏感性的来龙去脉。读完发现没什么深刻印象,大概是核心的观点基本早就司空见惯。
-
冬至03-08比较典型的卡片式写法,将“敏感-韧性”作为切入口,通过引述多学科的材料,论述了四个维度上相关议题。书中无明确结论,和很多议题的落点一样,敏感与韧性是一个连续谱系,个人或社会要在绝对化的两端之间不断寻求符合现实的恰当平衡点。其中,对容格尔的思想、语言的敏感的论述比较好,而对共情的论述比较浅一些,心理咨询领域对此有更为精妙的研究。
-
与影牵手01-313.5敏感性与迟钝性,自我与自私。
-
刘亦别01-19总算看到一本没有黑话的书了。既然左翼人士擅长制造政治正确的黑话,本书正是对黑话诞生的土壤即敏感性的分析。摘一句导论中的话:“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必须忍受,但也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必须在社会上得到预防。”
-
月小兰03-22文献杂烩,可以一读。关于敏感与韧性、共情与人性、把道德女性化等等老生常谈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经常脱节,互不可见。(ps:女哲学家的翻译在文中并无男哲学家相对应,后者用哲学家指待。世事相违每如此。)
-
胡桑07-28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书,去阐释、理解当下社会的趋势:一场关于绝对韧性和绝对敏感性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开始了。敏感性,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当代人在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层面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敏感性在撕裂着社会,把社会撕裂成冲突的群体。在敏感性之中,人与人的界限感在变化,可以忍受痛苦的韧性在消退、被质疑。但是,韧性与敏感性必须被同样严肃地对待,重塑韧性与敏感性的关系,当下社会才可能克服危机。
-
我得改个名字03-17第2章里的尼采派VS列维纳斯派辩论很是精彩
-
小波福娃07-01很有意思,直接触碰到了情感政治的一些软肋,晚点补评
-
阿梗03-28这本书提出的问题都是时下很受关注的,但很多可能她自己都还没想好答案
-
momo01-15一整本文献综述合集,有些观点挺有意思的,然而浅尝辄止,过于平衡两端了,更喜欢看一些论述深刻的激进理论。
-
伊夏05-16“高敏感意味着,一个人遭受的痛苦越来越多,尽管这些痛苦是没有什么来由的。”看封面像是学术作品,其实内容非常生动和前沿,写的就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那些向内的痛苦。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现代晚期人”,比如“社会敏感化进程”。还挺适合运用起来解释眼前很多事情的。
-
bookbug05-16几乎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哲学类读物。不仅是对社会敏感性的全方位解读,更通过大量社会学视角融入太多我们见证和正在见证的社会热点事件,贴合度极高。敏感作为积极和消极意义共存的词汇在双刃剑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尽管社会的敏感性始终是文明进步的要素之一,对不平等现象的敏感化还不断推动着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但敏感性不等同于进步,单方面美化敏感性会适得其反,正如作为敏感性基础的共情之局限性。在高度敏感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得体感的距离很关键,核心是在社交中找到亲近和疏远的适当平衡。同样,韧性也不该是敏感的对立面,在敏感性的进程中不断磨练韧性才是应有之义。任何绝对化敏感性的行为,都可能将人的自由和自主置于危险之中,成为一个开放的伤口,暴露在被各类社会问题感染的风险之中,导致另一个不合理的所谓“zz正确”的极端。
-
新京报书评周刊05-30在身体层面,现代人更加注重隐私,对于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更加在意,对肢体触碰也变得更警惕;在观念层面,“敏感式阅读”正在西方社会兴起。而这也催生了许多当下的难题:人与人之间合理的社交距离究竟在哪里?对语言的敏感保护了少数族裔等边缘群体,但是否可能构成对学术或言论自由的侵扰?“共情”成为敏感社会重要的美德,但对彻底“将心比心”式共情的追求,是否可能反而割裂不同群体对话的场域?当我们对“脆弱”抱以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包容,主张多将苦难的根源诉诸社会结构,又是否真的能够解救受困于苦难中的个人?本书提倡用一种平衡的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的敏感化,将被割裂的“韧性”与“敏感”重新连接到一起,对这些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的讨论贡献了稀缺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