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学家
读书评论:
-
Kretschmann10-15感觉这些小短文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区分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的核心区别。成为科学家这个题目和作者们试图表达的内容差别很大。追求科学精神的内核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哲学以及思考几乎没有。退而求其次的过度阐明个人成长的过程。
-
你好姚明08-09一个下午看完的书,还是有点启发的。许晨阳,鲍哲南,颜宁的经历还是很有意义的,难道真的是国内与学术!b站弹幕里已经在刷“学阀”了!!!哎,出国深造→_→回国报效祖国→_→毅然决然出国。这个逻辑下的大咖还有那些?好奇
-
possible05-02喜欢颜宁,张益唐,马克•麦考林,丽莎•兰道尔的故事。
-
雪峰&Snowpeak01-26除了屠呦呦其他几位真的算不上科学家。
-
魅影udtis02-06只读了颜宁,张益唐两个人的故事,羡慕颜宁的“运气”——若高中年级分科时成绩没考年级第一,没被年级主任逼着读理科;若选大学专业时舅舅不是医学出身,医学与生物解剖相近,当时的社会倡导“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颜宁的至情至性,让其成为科学家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成为艺术家的概率会很大。我更敬佩张益唐,一个人拿到美国高校的博士学历,却整整8年去做各种不相关的兼职——廉价体力劳动力,再花12年在一所高校做编外“讲师”——廉价智力劳动力,即使如此,仍不放弃自己心中的“执念”——数学,这是真的爱啊,“需要投入的时间非常长,有多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结果,也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傻到去做类似投入产出周期无限不确定的事?他去做了,当然事前没做任何算计。
-
XIXI想做宇航员12-27科普读物,最后两章的科学家像是凑数的,格格不入。
-
毛颖05-04疫情期间出的书,很不容易。很奇怪的是 ,看同时代卓越科学家的故事,无法理解实际上她们已经成为传奇,但是看稍远一点儿科学家的故事,反而很容易生出敬仰之心。我小声地提醒自己,不要受这种偏见的影响。
-
许少宏09-24教育3.算是老、中、青三代中国学者(除掉两位外国学者)的生涯回顾。屠呦呦条件最艰苦,钟南山环境最险恶,张益唐过程最折磨,这是老一辈;王怡芳,常进都带着爱国情怀,干着国家级的工程大事,这是中一辈;鲍哲南、颜宁、许晨阳则代表了新一代科学家的发展历程,少了些许外界环境的磨难,多了几分个性的张扬,不变的仍然是对科学的热爱及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决心。
-
醋泡白豆11-29正值颜宁老师回国,阅读了这本综合十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的极简人物故事。 概况性强,适合综合了解。乔丹皮特森说,「专注」是混乱人生的解药。这些科学家们的生活应该是幸福且充实的。读完才知道公众号「奴隶社会」的创始人是颜宁的闺蜜。
-
辰川新垣11-22总结出几点:第一,家庭环境好,基本上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的氛围熏陶;第二,学习能力强,不是清华北大就是南大,本科高校是抓住机遇的起跳板;三,目标明确,都有唯一的追求,有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四,大部分学术之外,还有其余的爱好,比如健身。作为青少年科普读物,很有启发。
-
夏天不要走11-21不算偏科,但确实因为高中奥数学习经历轻微厌恶数学,没想到最喜欢的却是两个数学家的故事
-
熊__11-03青少科普向。很喜欢覃里雯写的《马克·麦考林》,尽管有解释也看不懂天文。颜宁(作者关琪)、鲍哲南(作者张瑞)的也不错。全篇金句:比拥有天赋更难的是顺利得兑现它。(出自《许晨阳》篇)
-
书香辟雍11-03我喜欢屠呦呦,我佩服钟南山。
-
Wilson_Dragon11-02微信读书看的,写得最好的应该是颜宁那篇。屠呦呦、钟南山的研究重要而紧急,所以屠呦呦能获诺奖,钟南山能被称“国士”;张益唐、王贻芳、常进做的事重要但不紧急,区别是张益唐基本不用什么研究经费可以孤独二十年,常进用美方探空气球来研究暗物质,而王贻芳的对撞机要花国家上千亿也可能出不来成果,考虑投入产出比,也难怪杨振宁要反对他了。
-
黑花02-15颜宁教授很长一段时间(终身)会是我的偶像。《成为科学家》到手马上翻她的part,回想她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吸引我的也不是年少有为,记得是有篇文章说道她长期“昼伏夜行”的状态,她习惯凌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白天回去一觉睡到中午,日子过得很简单。(惊人的成绩来自平凡的日常,关键耐得住寂寞)。那时便觉得她好特别好可爱。大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前程似锦的道路都太多了,像她那随心所欲误打误撞的强者真的很独特。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与她共鸣;持续几天高强度工作效率高向她看齐。她教会我人生的意义不能按外界普念去衡量,向死而生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全力以赴踏踏实实。
-
xwd03-11文笔不错,但吹的有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