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厄的终结

读书评论:
  • NOMO
    02-24
    书里没有直接给出个体如何终结苦厄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需要在自身与世界不断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作者对佛教经典、哲学、历史进行交叉梳理,我能对佛教的起承转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些故事经过反复吸收也记得更加牢实。如果上本科专业课时,能看到这本就好了。想看作者写游记,关于喜马拉雅山麓生活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很治愈——“天气正稳步好转,清晨的地面会有一层薄霜,午后则很暖和。我常常躺在小屋外边的场地上,久久地晒着太阳。沉湎于这样的闲散,我连书都丢到一边,翻也懒得翻。看着天空的云朵,闻着身下青草和泥土的味道,熟悉的香气唤起童年的记忆。”
  • 梦竹
    02-25
    感谢编辑赠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很值得不断重温的一本好书。
  • 猪在树上
    02-25
    看完之后比预期好很多,不是又一本简单介绍佛陀生平的“科普书”,契合我很久以来的疑问:一个佛教徒应该如何应对世俗世界的暴力、压迫和不公正。佛教自始至终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终结个体的苦难,拒绝把人视为某种身份、性别、阶层、标签的抽象结合体,但同时承认个体需要相互依存而存在。佛教不认为任何主义和组织能为个人痊愈提供终极解决方案,个体只能以个体的方式获救(这意味着人始终要为自己负责,不要试图将自己隐匿在任何“身份”背后),这个世界缺的从来不是另一个“主义”和“英雄”,缺的是首先为自己负责的人。
  • 海狸
    03-03
    老课题,人类在被剥夺信仰后如何面临现时代的精神苦境。克尔凯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都谈过的话题,佛陀却以自身作解,这解却不是我这种门外汉对比丘修行的种种刻板想象。很新奇,早知佛教中带有深深的存在主义意味,却没想到如作者所说“佛陀堪称一位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入世、实验、总结反思。距离解脱,也许还太远,贪嗔痴是痛苦也是生命之源。但若能接受包括永恒的自我在内的一切概念都是空,便至少在流动的世界中看清了痛苦折射出的梵与智慧。向内求,在每一个当下保持自觉与慈悲,如是而已。
  • SMILE 木早
    03-10
    作者是典型的从印度乡村出发抱着对西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落地美国工作和生活。因此他从苦厄这个普遍性出发,思考对比中产的现代性生活和佛教智性生活间的差异,而且看得出来他个人也始终在这种差异带来的冲突中纠结挣扎。所以和那些彻底的修行者的著作不同,他似乎一直带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书写佛教,他认同佛教对于苦厄的解离作用,但又不完全接受佛教那种超越性的世界观。可以提供了是一种更实际,普通读者更容易代入的视角观看佛教。
  • 寒武纪之宜且安
    03-15
    作者十年的游历与阅读,重新探讨佛陀的教义,寻觅佛陀在现代社会担当的新角色。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重生的世界,佛陀的教义能否成为救赎之路,为世人创造全新的未来?新时代人类欲望倍增,以需求至上为荣,在这样的道德环境之中,无论攻克异己还是征服世界,均属合法。而欲望的增殖和扩张,恰是佛陀警告的,痛苦之根源:贪婪,嗔恨,妄想。只要快乐源于外部条件,而这些条件处于无限的变化之中,我们丧失了主动权,就不可能获得永恒的快乐。人类自我的多重易变性,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虽为苦所累,亦有能力主动消除痛苦,万千利器莫过于信念。以彻底怀疑的态度,审视欲望及其升华后的表象,即基于历史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诱人概念,以截然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
  • 小三元
    03-15
    作者循着佛陀的生平,将自身的经历、对佛教的理解过程,以及佛教与其他哲学思潮的碰撞融合其中。但是写得有点散,看着看着容易走神。。。
  • Rain-_-
    03-09
    文中提到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佛陀、尼采、梭罗、甘地,甚至还有本拉登,理念间有着不少差异。宗教与哲学都旨在解决人类的存在困境,佛陀在传统主义的僵化和唯物主义的轻率之间指出了一条’中道’。对于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自我’和’无我’之间,做个平凡的普通人。
  • 酷酷河豚
    02-26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作者用自己多年的尝试告诉大家矫情的人生是无解的。文笔是不错,但是精神内核不咋地,看完这本书本身也成了我苦厄的一部分。。。
  • 渡边
    08-23
    立足印度与西方之间,现代与历史之间,以个人经历、史料汇编和社会思考三条线索,尝试通过追溯佛陀的生平,来探寻如何在一切崩塌的今日,获得佛陀所言的终极救赎:即唯一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脱离苦厄。最动人的,并不是重申了佛陀的伟大教义,而是作者作为一介凡夫俗子的所有困惑,他尝试各种思想解药,渴求从佛陀处找到答案的焦灼感,对世界种种现状的悲观,都令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文笔非常适合写游记,书的首尾那些玛舒波拉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即便这种探寻注定没有答案,我们仍滞留在“漫长的星期六”,但这探寻的过程仍有其疗愈效果,如同作者重返玛舒波拉的感受一样,“我可以在那里找到熟悉的面孔亲情友爱和慷慨大度,还有或许只对被连根拔起的人而言必不可少的错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一段稳固长存且清晰连贯的过往。”
  • wangxxl - 米兰
    01-16
    不只是佛教,还讲了很多印度的历史,西方的历史,再加入自己的游历,信息很多,读完感觉过于繁杂了。
  • shisan
    12-22
    人总禁不住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滔滔不绝
  • 煎饼果子赛高!
    02-15
    属于写得可以但没必要写这么多的书
  • 豆友239911217
    02-14
    感觉一般,是游记但是又多了很多作者的自我感受,有点教导的意思不是很喜欢
  • 奥兰多
    02-03
    写的还行,就是真没必要写这么多,一个题围绕着能写一堆。
  • 新经典
    07-10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这是一场为理解佛陀而开始,以认清自我而结束的十年之旅。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到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从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再到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米什拉在这个充满愤怒与冲突的时代思考苦厄终结的可能性。
  • 把噗
    08-25
    又一本“佛教为什么是对的”的书,追溯了佛教的历史、接触佛教的经历以及强烈的思想辨析。“人唯有基于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摆脱看似必要之物的束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 新京报书评周刊
    11-01
    有“全球百大思想家”之称的潘卡吉·米什拉以“苦厄的终结”为书名,记述了自己多年对佛陀及其教义的追寻与理解。米什拉生于印度,受过良好教育,以作家为志业,从最初认为佛陀只是印度教众神祇之一,到实地探访佛陀诞生地,再到理解其生平、教义,米什拉在不断靠近中日益理解着佛陀教义的意义。不过,米什拉并非要成为一个当代的专业佛经阐释者,他在书中确实解释了何为“四圣谛”“八正道”。但米什拉写作的重要性在于,他把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放置在更宽广的语境中,比如他为了比照而在书中引用的康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观念,而且米什拉熟悉欧洲、印度、美国的历史与时代困境,对各类激进意识形态、革命行动也了如指掌,由此,米什拉对佛陀教义的追寻便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最终,如他在本书的结尾所说:“我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中遇见佛陀。
  • 丢二
    03-19
    非常精彩的一本介绍佛陀的书。吸引我的不仅是佛陀的生平部分,还有作者的平凡出身和经历,以及他的问题意识。PS:简体版存在一定的删节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