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之怒

读书评论:
  • 云月共同体
    09-05
    1931这个暧昧不清没有记忆度的年代从未如此切近,非常优秀的灾害角度切入的历史社会研究,从洪水满溢的街道到宏大的国际救援,从自然地理分析到社会历史传统,不只是环境史,更是社会史。
  • 溪矅临安
    03-12
    任何一场灾难都没有中断历史,而是创造历史
  • xxxxxxia
    03-06
    不为洪水灾害找一个必然的过错方,从自然、人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去分析,对于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同群体的不同反应;以及事后对于灾害的分析和“利用”,都挺能让人感触的,尤其在经历了这些年之后。
  • momo
    03-10
    翻译稍微有点拗口,读起来不是非常流畅,但是书名起得真是神来之笔!其实一开始就是被书名吸引到的
  • 总有刁民想害朕
    01-31
    一本值得的好书,从不同的方面反思了一场洪灾。灾难来临之后,它并不仅仅是死亡人数的统计,也不仅仅是各方势力宣扬的赈灾结果或者统计的灾难数据,那些拥有话语权的社会精英沉溺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价值观牢笼之中,他们善于总结和记录,但却不善于观察和反思。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在一场灾难中总结出的应对下一场灾难的方法和手段。
  • 锈音钉
    01-21
    1.作为“事件研究”的环境史研究范式;2.对外来宗教,尤其是现代科学取缔传统龙王信仰的论述不够充分;3.相应地,作为日常生活中身处“湿地生态”中的当地人,如何应对水之丰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充分。但这又恰是环境史有别于其他门类史学研究的基底。或许“事件研究”的范式就还是容易把回答问题的路数导向社会式的方向。毕竟,从社会问题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还是研究者们更得心应手的。很多分析不够深入,但从1931武汉的灾后治理到2020武汉的灾后治理,可见太阳底下无新事……另,补上以1931“龙王之怒”开头的环境史背景,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乡土小说,就有了更清晰的解读坐标。以及,“吕西安·费弗尔是最早认为感知和情感体验都不能跨历史或跨文化的人之一。……试图重现过去人的情感,既有方法上的问题,也有哲学上的问题。”
  • 黄皮耗儿
    01-05
    很新奇的视角(可能是因为我未曾涉猎过这个领域)。
  • 陈博衍
    01-04
    人类学视角下的灾难史,怎样去理解就有很多的方式了。作为了解的一种方式是可以读读,但我至少不完全接受他的说法,这种带着自然占主导的人与自然的视角,是无法说服“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改造世界”世界观下的我的。 不过这个话题确实足够小众,20、21、22、23、24年不同的事件来看,永远不能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97年、23年末的灾害,人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只要人愿意。
  • 杜威击败杜鲁门
    01-17
    原本我以为是要说花园口决堤,原本我以为是要说洪水带来的纯粹灾难,读下去才知道是学者本着求知对“洪水”的历史由来、自然气候、植被地貌、野生动植物,人文历史演进以及最重要对近当代影响深远的洪水成因、灾难性后果,次生灾害及救灾举措。作者对洪水与自然关系的阐释,是我从未想到过也从未关注过的,而洪水带来的对人类而言的切实伤害,以及人类为生存与救灾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本书的后几章),则充满了昭示意义,也可称得上异彩纷呈。
  • 菖蒲舟
    01-17
    在20世纪30年代,信徒们发现他们缺一座庙——而在21世纪10年代,这座庙却缺信徒。
  • 小百合爱吃肉
    01-22
    读之前对1931年的长江水灾一无所知,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尽描述了洪水灾情的前世今生,多维度分析龙王为什么发怒的原因不单单是自然灾害,更强调了人为因素在灾害中的关键作用,宗教崇拜、应对洪水的政府机构及制度史,此外作者还提到了父权制下女性的性别生存,成千上万的丈夫卖掉妻子,这样两人都可能会有更好的前景,对小白来说,收获很多
  • 乔峰
    06-11
    是一本很扎实的环境史著作,并没有大篇幅讲龙王。
  • 把噗
    07-22
    《龙王之怒》不仅从多方面重述了1931年那场特大洪水及其制造的灾害,解释了洪水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讲述了当时人们应对洪水的方式,更重要地还探讨了中华文化中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认知。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如何基于现有的认知对灾难作出解释。如果神话反映了愚昧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现象作出的超现实解释,那么龙王便是其中的构想之一,用来解释反复发生的洪涝和干旱。洪水泛滥是惹怒龙王的结果,因此需要祭拜龙王,平息灾情。但随着科学时代到来,此类封建糟粕不再受用,龙王成为民族文化长廊中的肖像。在今天,洪水显示出另一种功能,即作为彰显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力量的象征——洪水不再是无法抗争的天灾人祸,而是可以改造的自然。人定胜天变成另一种致灾机制。
  • 東流
    03-11
    31年长江水灾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以武汉为背景城市)的历史切片。
  • 走走
    08-07
    从政治,经济,人文,历史,气候等等详述了致灾机制与洪水之间的关系,但是关联太多就容易变成一个人感冒死了,问为什么出门买药被车撞死了,人类从来不会再任何历史事件中得到教训和经验,等有一天再发生那些荒唐行为会重新从人类脸上压过,周而复始,反反复复。
  • 渡边
    06-05
    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据不确切统计死亡人数超200万。这一大灾因为同年爆发的战争而淡出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和残酷性:历史只会被更大的事件所覆盖,就像我老家邢台地震被唐山地震覆盖。书中对洪灾下的众生相描述颇为惊人,并从人之外的环境、动物、微生物等角度全面思考“致灾机制”。“龙王”一章尤其耐人寻味,近百年间,灾难就从“龙王之怒”“因果报应”转变成“多难兴邦”“人定胜天”,这也可以视为致灾机制的一种演变。
  • 新京报书评周刊
    07-04
    本书首次呈现1931年长江洪水的全面历史。这场洪水的规模在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都不可小觑。因为洪水淹没的是当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历史学家认为受影响人口可能高达5000多万。以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来看,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灾害。从当时的航拍画面和目击者叙述中可以看出,长江已经成了“汪洋大海”,昔日的城市、乡村都成一片泽国。但在近代史的主流框架里,关于1931年,人们更关注“九一八”事变。陈学仁提醒我们,这场水灾是近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
  • 八百坂 黄泉
    04-26
    具体的灾难内容分析比较有意思,细致梳理了这一次灾难,运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把灾害的面相给多维展现了。同时,作者有非常硬的地理学知识(这一点请教过专业人士了,作者完全正确)。至于最后的部分内容就不说了,在导论部分看得出作者野心,然而用一个Disaster Regime新意标榜一些没有跳出新意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必要(而且作者再怎么分析里面的东西,其实还是一直以来环境史书写的内容)。如果说全书最失败的部分,应该就是这个导言中的框架建构了,问题意识还是不错的。感觉作者引用很多研究,但也仅仅是引用而已,没有明显看出有对话意识,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或者理论)也略显生硬(基本上就是在套或者比较)。最后,译者实在是汗颜,《大象的退却》《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中国的历史之路》等通用书名都没翻出来。
  • 欢乐分裂
    07-13
    不止于还原1931年那场致使200万人流离失所的长江水灾,更将笔触延伸到洪水的正负面影响(后遗症也包含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文的堤坝说相当好看)以及各种次生灾害——饥荒、疾病、暴力、谣言,并互相缠绕透过社会性结构发挥出巨大破坏力;彼时正逢政局变动频仍之际,致命的致灾机制如何成为致命一击——“灾害往往成为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催化剂。”民众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公权力失去信心而转向龙王崇拜,“宗教性民族气象学不受任何一套规范文本或任何特定的仪式传统的束缚”,借用宗教光环表达民间信仰是某种表达手段。本书还将这次水灾放置到彼时世界经济框架中去考量,尤其是美国提供的所谓粮食援助实则是倾销他们过剩的农产品;对难民收容所实行生理、社会和政治的隔离,较之于集中营作比,令人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