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科学
读书评论:
-
狷介有乌青08-23【2020.78】有时候人的共情能力是会改变的,共情腐蚀也只是自我内化恶的一种借口,若是对自身的共情,想必任何十恶不赦的恶人都能做到满分
-
盛夏09-1419年见识共情菜逼,同年8.24标记想读。原版于2012年。以共情腐蚀解释残酷行为、恶,区分了共情机制的七个等级,fMRI发现大脑中的“共情回路”。识别和反应。极度缺乏共情的,不是因为少不更事,就是极端自私。为这问题意识,简直有想给五星的冲动。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把另一些人当人呢?“我们难道不是和你们一样活生生的人吗?还是说我们只是——球?”“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在这理性化的铁笼、分隔的社会,如何更多地培育共情?
-
唐阿沈03-03社交媒体的发达伴随爆炸式增长的言论表达,科技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同样也切断了人的共情。共情回路的关闭让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恶。——3.25.补如果说个人作恶的原因可以与共情基因缺失产生关联,那群体作恶(如战争)也可以说成因为对自己人共情所以愤而拿起屠刀了。
-
laurel10-28多年前,导师在讲自己美国教书被同事威胁的事情,以表现人性之恶,然后扯到了《白鲸》,如果用这本书的理论去分析《白鲸》的恶,倒是挺有趣的。
-
花京体验10-26定义和逻辑都过于模糊,只能说意图是好的。对阿斯伯格的描述和划分也很草率,非常便于仅仅是没有情商低人一劳永逸的躺入……
-
魏知超06-18大佬太不会写书了。这个题材如果交给专业的科学作家来组织,能有趣上好几倍。
-
Olivia05-04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想来补补课,结果…亮点是,使用“共情腐蚀”替代“恶”进行阐述,并由此引出“共情谱系”,并将人格障碍(边缘型、反社会型和自恋型)和自闭症(阿斯伯格和典型自闭症)统一在此理论框架下。作者说,患有阿斯伯格的人,系统化高,无法应对无规律事物。人际交往基无规律可循,因此造成障碍。想起黄执中曾说,在碰到辩论之前,有社交障碍,但后在辩论中找到天赋,因为辩论场上,话题明确,规则明确。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硅谷中,子女自闭症的比例非常高,也部分印证本书观点。天赋和诅咒,大概也只有一线之隔。对作者,“作恶是因为共情腐蚀”观点不敢苟同,存在循环论证嫌疑。另外,作者未免过分强调“共情”的好处。似乎作者认为,“有所感必有所行”,但是作者别忘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共情是把双刃剑。
-
Mthen.11-03很不错 观点是恶的行为出于神经问题 论证得不错 虽然对观点我持保留态度
-
凯特根斯坦12-03共情度高低和施恶行为本身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以科学数据和神经学试验来简单衡量人性,结论下得未免太容易了,最后有点贩卖“共情鸡汤”。话说作者不打算再继续写本为何极权和暴政更能催生“共情腐蚀”吗?
-
海带岛12-08非常少看这类生物科学的书,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反思。但起头是用奥斯维辛以及一系列非常残酷的人类集体行为做题面,提出“人怎么能把另一个人当成物品看待”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吸引很多人读的原因。作者说“如果我成功地将这场辩论带离宗教的领地、使之进入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那么我的这本书就算有所贡献了。”书中有大量直接对脑部结构和体感数据的分析,并且将共情腐蚀分类成精准的模型来阐释,这对于理解个人性的残酷行为非常有用,也能补充文科脑袋过度使用的伦理解释工具。但是我觉得这套理论仍然很难用来解释大屠杀之类的集体性残酷行为。你不能说每一位纳粹军官都从生物层面丧失了共情能力吧,比如经受了童年创伤什么的,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共情这个概念完全不具备解释力了。这也是人类这个族群无法只被自然科学当成“被试”的原因吧。
-
ASUKALC 穷折腾05-02第六章的白莲花观点怎么可能接受!
-
Bibliomania3.001-16三星半,用共情腐蚀来解释残酷行为背后行为人的人格缺陷,给出了这些人格缺陷背后的生理基础,一种对恶的科学解释。一个好的模型或者理论能够解释真实世界的的一个隐晦的前提是,他只能解释一部分的世界(虽然他试图解释更多的世界),但可惜作者心太大,最后一章成为了科学家想用这个自己理论来解释世界之后再改变世界,却暴露了理论还是过于简单的生动例子。
-
蜘蛛君12-27伪科学,作者试图用共情解释恶,首先掷出来了一个神特么的EQ量表,然后把边缘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和自恋狂直接扔进了低EQ的范畴,为什么这么划分呢?作者说这是我的新理论。然后下一部分讲脑科学的相关原理,最后落在了基因上。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共情腐蚀解释恶的,非常片面。这书的论证逻辑有问题,数据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
-
Frankenstov11-14基本没有什么亮点。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研究一直都在做,说把心理学打趴的您怕是不知道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关系。共情这个词的提出除了使语句简洁之外意义不大。(当然,如果共情腐蚀由必要变充要,那这个提出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共情是识别他人情感并正确应对的能力。作恶当然不是以正确方式应对。作恶必然因为共情腐蚀。即,不以正确方式应对因为不能以正确方式应对。有些车轱辘话了。PS.本书反一元性善性恶论。
-
没溜儿03-26当然我得大部分承认作者对于共情的分析和总结,我也觉得某些行为偏差或者恶行是因为共情失调或共情短路,但是对于得出一个“要理解任何人任何行为”的结论就太傻逼了。借郭德纲老师一句就是,对于那些劝你要大度的人,你一定要离得远点,要不然雷霹着他时候会连累到你。
-
Roy05-09作者拥有一颗圣母心,共情水平较高。仍想拯救犯下极端罪恶的人,认为“他们哪怕心里只有1%的人性就还有作为人的权利”。当然作者也探讨了监禁、死刑等惩罚性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犯罪性质的多样性。对于作者反对死刑的观点,但我只想问:1.这样对死者公平吗?死者失去的生命就不重要了?犯人不需为此负上沉重的代价吗?2.恢复共情回归社会能保证不会再犯吗?
-
Nelly.L11-07非常hardcore脑科学著作,虽然作者承认共情能力和基因遗传、社会文化影响两方面都有关,但后一方面没有深入展开,想看其他有没有这条脉络的著述。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发现:科学研究发现男性的共情能力平均低于女性,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让男性理解女性生存困境为什么那么难。
-
shininglove11-14“共情是世上最珍贵的资源”
-
闻夕felicity10-21太牛叉了,找到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把人格障碍和自闭症谱系放到了一条谱系里,并把基因和社会影响全部纳入。神经科学把心理学彻底打趴下了。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有不少恶性犯罪都是神经病引发的精神病;反过来,如果找到某种办法(比如作者提出的12个影响共情的因素)强化所有人的共情,世界大同就不是梦了……
-
以醒九之名10-19试图引导人们把对“恶”的讨论从各种神神叨叨的宗教说法转移到科学范畴,以“共情”来重新定义“恶”(将人看作物来对待)。人脑中有特定互联的对应区域参与共情机制。作恶是由于受意图、威胁、文化意识形态、早期经验、从众、基因、内外群体等因素影响,造成共情通道的永久关闭或暂时关闭。最后一章回到社会面,指出阿伦特的局限性、不支持死刑(判决者和行刑者同样暂时关闭共情)、呼唤使用共情这项人类的珍贵资源来解决冲突,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