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
读书评论:
-
highhopes08-07冯骥才也是个很能“来事”的人,想要安稳点度过那样特殊的年代的确很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
狄狄11-02三星半。用文字为那个年代留下第一手的见证,是可贵、可敬的;那些记忆依然鲜活、生动,有些地方也有着较为出色的生理、心理上的描写。但整个作品给人一种“自我圈禁”之感,只专注于描写个人的遭际,而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搁置起来。那场浩劫如同天降,仿佛没有原因。冯骥才在谈到那个年代的写作时说道:“最可怕的是,这些意识形态的禁区并没有人告诉我们,我却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这些红线要求自己了。我在主动地削足适履。”或许,历史的讽刺在于:到了今天,为了能出版这本书,我们依然在做着削足适履的事。当然,作品思考深度的不及,尤其是对制度、文化和人性的理解之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写作者自己。
-
江户川柯镇恶03-25看看可以,不要太入戏。
-
伊卡洛斯07-08《一百个人的十年》是冯骥才为时代记录的口述史,《无处可逃》则写他自己的十年。他也是趟着那条血路过来的。冯骥才其人敦厚善良的天津大汉形象跃然于纸上,他为人与行文的真实都使人感到贴近。那个时代的每个个人都无处可逃,都浸透在血淋淋的现实里。「在我抱着她湿淋淋、瘫软、冒着烧煳气味和汗臭的身子时,那感觉好像救起被车轱辘轧破肠子的一条狗。」「街上不时有游行队伍走过,可以看到人们忘乎所以的欢蹦乱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团结里那一侧的街边失声痛哭,呜呜地哭出声来。他一定有一个痛切难言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
-
云清04-24时代变迁下的个人记述,家国剧变下的私人历程,文革图景历历在目,读的真切,来的深刻~
-
刘小土豆03-22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生存?
-
劈头士》睁木01-19已购。冯骥才在十年文革中的经历,很多叫人触动:被抄家时的惨烈。苦中作乐的新婚。秘密写作时把稿子四处藏匿,天天担惊受怕。第一次见到同事上吊。林彪死后不慎传了一条小道消息,妻子险些被抓。地震余生。其中,冯的妻子在自己危难时仍能顾着别人家,害怕连累别人,真仗义得不得了,读得热泪!十年经历写出这么一本还是太短了,他应该有许多未能落笔。。。
-
勋章05-04“我的家是从1966年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现在又是一片废墟,一个轮回整整十年”
-
顾小瑞10-02新版现在连封面都还没有...//分割线2019.10.3 标记完次日封面就给安排上了!
-
慢慢的小蚂蚁08-162019读书之③⑥:冯先生才气略有不足,最少不是才华横溢那种,也没有他写【俗世奇人】那么自在,但是良心与真诚非常棒!何况这是写自传,纯粹的没有技巧,我手写我心,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内心深处——也可以多一个角度看文革。挺好。
-
⠀04-30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认识太少,于是常常对这个时代过于自信。
-
墙上的寻人启事07-19看不到尽头,也无从奢望于未来。
-
老袁11-25写得真好,前面甚至看哭了。
-
Hot Pink02-25对过去绝口不提,我们单纯的聊聊现状,设想一下未来
-
朱嘭嘭08-27“对于灾难,我需要正视它,记住它;它已是我历史的一部分,它也是不可重复的;而且,只有接受它,我才能继续往前走。不管灾难多重,我接受下来之后自己就有多重。” ——p202
-
沁云05-10特别好看,文笔很生动,而且作者没有明显地美化自己或者刻意回避一些在特殊时期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个人行为。书中对于在文化泯灭的那十年间呕心沥血进行写作并不得不烧稿、毁稿、藏稿的描写十分令人感动;不断在废墟上重建起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家庭小环境也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光泽是与文学艺术的不断滋养密不可分的。
-
高明的愚人02-17最重要的是真实的真实。诚然,大冯从来不是顶级的文学家,但喜欢大冯也从来不是因为其所谓的文学才华,而是一种生活的真实。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思想,记录真实的文字,读来就足以让人如沐春风。从叙述上看,冯家其实并未受到人身与精神上较大的冲击,其命运更多的是被政治追赶得无路可逃。与无数人难以言说的结局相比,无疑是幸运的。这对作为读者的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个人的命运或许是一种生活的偶然,但无数偶然彼此印证,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文学的本质是用光明照亮黑暗。还有,文学的本质必须服从心灵。”
-
竹官碧02-25“你说,将来我们这代人死了,后代人能知道我们现在的处境吗?我们的痛苦、绝望、无奈,我们心里真实的想法,他们会从哪里知道呢?”——文学油然而生。看得一身冷汗,既震惊又感慨。想起罗新老师说的,永远要相信人,相信无论在多糟糕的处境中,人总能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救赎的办法。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