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细节

读书评论:
  • Natural
    01-26
    这本书读了一半,其实觉得作者的观点有点平庸,几次我都想弃读了,书中大量经典的摘抄段,感觉是这些摘抄堆砌的这本书……弃读了……
  • 苌楚
    01-24
    有点说不上来,可能我心里的期待是像《小说鉴赏》那样的,但有的篇目在细读,有的篇目在品评,有的篇目甚至是采访,都还有点意思,但读下来有点摸不到头脑
  • 以弗所
    01-24
    “我们的写作都始于阅读,我们都站在很多文学巨人的肩膀上——但同时,我们的肩膀也承载着巨人们的重负,并不是耸耸肩就能把它们卸下来的。我们阅读,我们聆听,我们总在寻找某些可以触动、潜人、点燃思维的东西,为我所用。”
  • 薄荷橙子
    01-21
    感觉文本细读方面是谈到了一些思路与方法,却大多点到为止,不过确实让我注意到一些之前忽视的细节,比如Magi’s Gift的翻译问题(实际上,英文标题也不是Magi’s Gift,而是The Gift of the Magi,这个定冠词很说明问题了,而现在中文固定为《麦琪的礼物》,有人指出是将圣贤一词音译出来的结果)。比如对盖茨比的多重度量。比如麦克尤恩的“故宫情结”。比如歇斯底里现实主义。
  • kolal84
    01-17
    失望 以为作者会分析一些作品中出现的细节片段 但每篇引用了片段后 读到的更像是对小说主题和作家的解构 而解构却又不落到实处 只是一些靓丽的语句却让人摸不到重点 更推荐张悦然写的顿悟的时刻
  • 峰峦叠翠
    01-16
    书是好书,然而我是快读的。
  • Jabberwock
    01-19
    大杂烩,不够深入,停留在欣赏细节的层面。前半部分还在剖析细节,后面只是述而不论了。到了“狄更斯VS萨利鲁尼”那里只顾得在看狄更斯,没看明白俩人有啥可比较的。再到结尾就变成访谈了。当一份文学地图(导读)来看还是不错的。
  • 曼仔
    12-17
    前两日生病发烧时的手边书。从高中开始读《书城》、《万象》的时候就有读黄昱宁,对她的评论文章有一种故人重逢般的亲切,高中时读着其实似懂非懂,向往的是那种学院派的氛围,十几年后读,反而更觉得黄昱宁的书写有一种难得的明晰和雅趣,完全没有堆叠术语故弄玄虚这样的学院病。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重新激发了我阅读外语小说的热忱。
  • 微却
    12-10
    一次很棒的文学体验,你会飞起来的。
  • becharing
    12-08
    书中的评论其实比采访要好,作家评论读起来很舒服,文字熨贴,角度新奇,确实称得上是“理想读者”。但是采访读起来差点儿意思,问和答几乎是断裂且不够衔接的,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其实是可以继续深入聊下去的,有点可惜。
  • titivillus
    12-04
    “细节”一词,实难概括黄昱宁在这本书中表现出的强大的文学感受力和文本细读的功力。她真的读得太多了。尤其当她把昨日的经典与当令的作家轻巧并置娓娓而谈的时候,显得那么从容自如。读这本书时就一直在恨自己小说读得太少,读完又有望洋兴叹的感觉。
  • 于是
    12-23
    今晚在线直播听黄老师讲课~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又温馨又刺激,因为重读片段勾起了诸多回忆或遗忘,文本细读式的分析法刺激文史哲知识的充分对撞,时不时被启迪了一下!
  • 黎戈
    12-30
    读小说时,略微有些不平服的颠簸之处,当时就那么滑过去了,给她一解读,还是大有可琢磨之处,并且是理解文本的密匙。封面的哈莫修依去情绪化的冷凝的细节感,正配合书的内容。
  • 安弦
    04-26
    赛普蒂默与克拉丽莎,这两个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在同一天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同一句诗,这对于人物以及叙事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不言而喻的巧妙,在于对陌生人孤独的熟悉感,“在死亡中包含着一种拥抱。”人世间最大的幸运,就是两个不幸的人的相遇。就像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与夏尔,两个截然相反,即便在婚姻里也绝无可能相爱的人。阻挡他们相爱的,恰恰就是他们的共性,他们从两个极端的维度,同属于与现实绝缘的人。而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崖石之上,被怀疑的海潮一次次冲击洗礼,他的必生追求——作者的消失,在现实与浪漫之间若隐若现,摇曳生姿。魔鬼藏在细节里。而魔鬼,其实原本也是启示秘密的天使长、拨乱反正的指挥官。每一位细腻的读者,都具备挑出“魔鬼”,就像挑出灵石,将“魔鬼”点化为天使长,将微弱的节拍发展为有力的强音的能力。
  • 闭关中
    01-12
    扎实的文本细读带人潜入文学肌理,领略具有触感与温度的美好,能让读者想把提及的书都按图索骥读或重读一遍,是书评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 未解春盏
    04-11
    可以说是十分好读了,但也并未完全达到我的期待吧,虽说文本深挖算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与形式,但确实一些书写内容新意不够,或者说谈不上“有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本领读书来说,好读已经足够击败九成的同类型书了hhh
  • 胡桑
    12-21
    既是批评的眼光,又是写作的眼光,抽丝剥茧般在“细节”中发现上帝、魔鬼和凡人的重叠身影。
  • 昏金暗玉
    11-23
    对门罗《温洛岭》结尾明显误读,忽略了那个时态机关。而这时态机关几乎是广为人知的了,只要认真阅读就不会错过,哪怕上网做做功课?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这里翻车。就这种阅读态度别写门罗了,我为这粗疏背后的轻慢感到愤怒。作者自信,编辑也不检查?《小说的细节》?讽刺拉满。
  • 渡边
    01-11
    无甚新意,乏善可陈,也并没有真的下到“细节”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