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断章
读书评论:
-
亲爱的瑞秋05-25选读,感谢谭老师赠书。本书为作者的论文集。作者善从事件的历史发展延伸至近代进行长时段分析。其中,平均解篇阐释了平均主义不能实现的根本在于上有官僚主管分配的不平均;辫发考篇探究了八国联军侵华后激发了清人残存记忆中的顺民印象,即从剃发之顺民到列强之顺民,继而反清反满;国家之间一篇阐述了章太炎对国共两党以党员治国而非党义治国的反对,认为其治国的立足点是个体追逐私利而侵夺公利,实现不了群体之公义。作者对章太炎的分析最有代表性,章太炎是站在光复民族历史的角度上开展革命,即要反满;同时迷信资本主义会走向帝国主义,又要反帝。他要建设一个光复民族历史,国民拥有主体性的现代国家,这超越了孙中山等人,摒弃了进化史观,把历史与革命相联系。但他后来参政则与无政府主义有涉,倍感顿挫后倒向唯识宗,章氏革命继而低沉。
-
胡宁06-16“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作者的古文功底很深,也可以看出马派史学之影响。在这本由一些历史重要关系和人物切入的论文集中,他试图构建一套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原理的解释(即“磁场”)。在原岛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仍是官、民构成的二元矛盾体系(尽管如序言所说存在范畴细分以及作者所述的“二级集团”)。其中“理”是这对矛盾的核心,前者以礼为“理”进行统治,后者则以平均为“理”进行反抗(这一点未点明)。两者存在辩证关系,互为对立的同时也互相补充和共存,构成一种循环运行的社会结构。官的统治赖于民的平均主义,民的平等也赖于官的官僚制权威。然而无论哪一种理,最后都难以避免地走向极端化。
-
历史理性09-17作者作为学园纷争的亲历者,又恰好曾在后CR初期的中国工作,可以看到他的中国论深受思想解放运动中相关讨论的影响,也试图以此克服竹内好式中国论述破产后的困境。这与此后将中国东方化、他者化的主流中国论述,和“中国”话语的自己完结的沟口式中国论都不同,也是一种80年代的气息吧。而组织编辑、翻译本书的译者、关系者们,似乎也是将编译此书作为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某种追怀。
-
satankiss02-10作者將近代的很多現象,比如對平等的追求,比如對於辮子與順民的形成,都歸結到古代的社會結構上去,特別提出“改變中國傳統的官民相互轉化的結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加之以近代的“夷”或“洋”這一要素,新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
摸鱼是打工底线04-22本书是作者对近代中国一些问题的论文集,有些比较有意思有些却一言难尽。个人感觉比较受启发的是清朝捏造开国史、地主制官僚制儒教三者对传统中国的影响、“顺民”考辨、章炳麟对党治的批评、“官”“民”“夷”三者与近代中国的变革、礼教对中国的控制等方面。
-
姑苏有雪03-06选读了与思想史相关的几篇,尚可。文章的分析方向、整体结论都很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思路流畅,不过作者对中国思想的丰富性理解不够,所以行文难免有些粗疏。
-
朱颐钊02-17日本学者的晚明以降史杂论。讲齐周华的一篇还比较有趣。另外,按讲堂子的那一篇所引,原来不独有清室之堂子祀邓子龙之说,还有所祀「完立妈妈」是明孝定皇太后之谬传,盖谓她惋惜觉昌安父子之死云……
-
五蠹子03-01选读《“国”与“家”之间》《近现代化与中国的思想传统》《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从“哀”至“寂寞”》。
-
加我QQ04-11看了章太炎一章,至少爬得很清晰了,老中写文章有种泥潭不能自拔的感觉。
-
谭复生03-29书店翻了一下,很一般了
-
BJMYAO02-08第三部分章太炎的学术与革命一文写的不错,值得一看。一本中规中矩的文章集,可读性还是不错。感觉作者习惯用理论化的语言进行历史分析,我会觉得没什么必要,喜爱与否,因人而异吧!页106页说刺杀陶成章一事,“派出刺客的毫无疑问是蒋介石”,这个论述在这里很莫名。若不是翻译错误,那就是原文的问题,应加一个译者注,避免读者产生歧义。
-
小叶子11-06人是好人,天赋欠奉。
-
清徽07-11写章太炎写的很好。对近代学术史的理解令人赞叹。七十年代就可以在学校里讲丸山真男,竹内好,真是令人颇为羡慕。近五十年后的今天,有几个学校开设了有关他们的课呢?我也该再读竹内好,开始读丸山真男等人了。
-
otapple03-20赞叹:马克思主义在“官-民-洋”三元结构中从民到官的分析;章太炎的国学(历史)和革命的一体性,在唯识宗里把民族主体性、价值相对化因而理论上的成功却遭遇革命现实的排除;以及章的“大独”的群观,像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话语,但现实实际上和裴宜理在《上海罢工》里表达的一样“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
-
頨譞11-09为什么只有马克恩主义才能给“民” 带来胜利呢?因为马克恩主义的理论与中国近代的结构密切相关。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关键在于,在“官”“民”“洋”的结构中能否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 第一,“民”对“官”的胜利不是简单的“民”与“官”的更替,而是接受“洋”思想的“民”的胜利,因为 “新”是由“洋”带来并被“民”接受、成为抗衡 “官”的理论。第二,申国必须克服“洋”。中国的近代始于 “洋”的侵略,必须进行抵抗。否则,中国只会走向灭亡。因此,在中国近代,“洋”具有“新”与“外”的两面性。“民”若不引进“新”就无法打倒 “官”,不打倒 “外”就不能实现独立。正如毛泽东所言,“洋”既是先生又是政人。对洋所带来的 “近代”,必须先运用之,然后再消灭之。
-
阿九啊01-15思辨能力很强,带有八十年代学问的特有气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分析,倒是颇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