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文学简史

读书评论:
  • 桑德韦格
    02-08
    作者野心挺大的,但是又回到Genie崇拜了,感觉有点空没啥特点
  • SAI
    02-08
    精彩!正如封底《南德意志报》的评价,“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史腊斐教授在试图讲清德意志文学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的同时,还以惊人的坦诚反思学究们陈腐的建构——所谓“光鲜”的德意志文学史不过是历史的幻象,经典不可避免地被禁锢在古老的图书馆中。这种把重建文学史作为文学史写作动机和目的的实证主义误区也见诸于中国现代文学起源的追溯,而两者确实存在某种相似,德意志与中国现代文学都是短暂的,一个令人不忍承认的事实是:它们都无“传统”可言。
  • 仙人板板球
    01-29
    三读,去年读了两遍,喜欢
  • 孤俜行曛
    01-09
    寒假的任务:德语文学。
  • Rosalinde
    01-10
    仿佛牛津通识读本的约稿,全本考点。三个阶段:1770-1830高峰,19徘徊,1900-1950高峰。12世纪贵族委托歌谣史诗,艺术加工多;14世纪中古德语取代高地,印刷术取代了手抄本;16世纪发现了旧稿,用拉丁文注释,文学史装饰的形式主义;1680年德语文学首次超过拉丁文;18世纪摈弃宗教,考古,自然民俗漫游(对本身的内容自卑这点很像是之后俄对德的感情啊,包括法语是上层的标志,但女性没有上文理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因而能使用标准的德语,参见Bettina Brentano和Rahel Varnhagen的书信集→18世纪被发掘),德国诗人的虔诚,喜欢用基督神话语言讲述终末真理,同时尽可能顺从宫廷教会家庭,忍无可忍旧疯狂/流亡;19世纪学者希望血统纯,但中古德语内容都来自法,唯有《尼伯龙人之歌》。
  • 鱼太朗
    01-10
    习得了一个关于矿山的知识:矿山之于德国文学,犹如考古学之于精神分析
  • 御璽
    12-29
    读过两遍。书本身略被过誉,但胡老师译笔上佳,加一星。
  • 二手理想
    12-28
    19世纪以来的德意志文学携带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刻到每个作家的骨髓的。有时表现为一种谦卑,有时是对我-物的沉思。时刻存在的是对历史的找寻与反思。德意志文学风格的转变背后,是立体的国家形象的转变。
  • 钱自由
    02-16
    后几章不错。但是那些知名德语作家已经很耳熟能详了(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把茨威格放入二流作家)。
  • 怪櫯櫯
    01-25
    在德国,只有布道坛上的牧师必须能说会道,且得顾及教育程度不高的听众的理解能力,而祷告作为新教信仰的核心仪式,不需要修辞术,因为上帝对于任何伪装动若观火,只关注忏悔心灵的真实意图(希望所有小册子都有这样的自觉: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
  • -schwerelos-
    01-20
    酣畅淋漓的速读(在德语文学补课计划和德语突击计划之前)。史腊斐的这本小书有着极强的智识取向,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将宗教与文学作为德意志文学发展的主线,我目前还不好评价这个评价。从这本书的写作趣味和风格,倒也能看出德语学界的一些旨趣。
  • 待东风
    02-17
    简洁明了很简单的介绍,各个时期各个作家之间的联系。至于作品如何发展以及其中的思想的话说的也是很简单。毕竟是小册子嘛,可以拿来消遣一下
  • ono
    03-18
    特别特别好。。。如果我早几年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会一激动就去学德语研究德语文学了……就是有这么好……美妙的切割钻……几乎每一个切面都在闪烁着智识的光芒……最关键的是,这是一本能让人记住的德语文学史,而不是:高地德语如何发展成民族语言12345;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12345;现实主义的代表作12345;现代主义12345……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恢复冷静)总之就是特别特别好。
  • BlueSpiral
    03-08
    仅当文学史阅读当然是无新意的,但德系学者不就是擅长“提示”吗,这是这个传统之外的人很难自己提炼的,敏锐点早就顺藤摸瓜找线索关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阅读了。
  • 个山
    11-21
    在这样逼仄的篇幅下,即使是简史,显出散乱也是必然的。不少评语还算精到,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无甚新颖,或许在德国这种肯定民族性的做法更会引起轩然大波。也正因我是中国读者,一部小书自是勾勒不出完整的德意志文学线索,只是隐隐约约记下了“迟到”“向内探求”“宗教”“悲苦”等印象。算是先概观一下吧,日后还需多读。
  • 学习奴隶
    01-12
    这本书单薄一册,但形式考究,密度惊人。感谢译者胡蔚老师在新版中做出了细致妥善的修订。以前以为凡是文学史,都以呈述文学史貌为撰写准绳,这本书的研究却难得采取了一种严肃的辩争方法,认为那些做日耳曼学的人,首先应当扪心自问:是否在文学研究中躲避了那个广受诟病却从未辨明的德意志性?是否在那些不愿看见的东西(比如遗忘和错误的判断)面前下意识闭上了眼睛?史腊斐没有向着继续拓展(或压缩)各个枝节的经验这种著书的本能妥协,他在《德意志文学简史》中寻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