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国纪事

读书评论:
  • 智术师
    08-03
    中国农村改革研究必读书目,全书采用民族志的写法,内容颇为十分。
  • 寻川
    08-27
    详细,但让人感觉不太可信是怎么回事
  • Mantus
    10-19
    辛逸说得好狠,“大部分章节几乎难见独创性的新观点、新思想”。的确,很多的结论读之颇觉老套,但我一个外行还是有点收获。
  • 余光觉
    12-12
    虽然辛、陈文都批评的切中要害,但还是觉得综合评价不至于如此不堪。其实前几章写的是真不错,掌握两县档案和经验的对比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生动亦不乏见地。后面确实想要讲的(或是想要套的)太多太大了,发现很多洋人或洋派学者都有贪多嚼不烂的问题。或许是对创新和稳阵的强调不同所致。
  • 阿华田
    10-04
    前半部分无疑是好的,改革部分就稍显不足。作者本人应当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为其获得资料提供了便利,所以资料非常扎实。本书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补充了工分计算方法等今人已不熟悉的知识,作者的宏观分析似有参考价值又不可完全相信
  • 云清
    07-20
    全景呈现了当代乡村往事,历述了被裹挟于运动的周遭经历,夹议带叙中又不乏诸多真知灼见,常读常新~想来民众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往往根据国家控制强弱而选择其博弈策略,或者依靠传统伦理,或者弱者反抗,或者合法途径,最终在主动间也间接促成了国家政策的转向,终为实现其个人权益的保障。
  • 这么近,那么远
    07-27
    有些点面还是有新意,有一般人没想到的。“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探究在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中国乡村的社会经济变化,重点考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秦村”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农民在不同制度设置下的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并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乡村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国家和乡村的关系,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经济激励与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改革时代的新发展。”
  • Chosen 1
    11-13
    看李怀印的第一本书,感觉不错,书中所讲的不少“微观里程”是之前没有了解的,且他对历史的分析也有新鲜角度,比如集体化时期的干群关系、家庭周期对收入的影响以及把国家汲取资源纳入到评价集体化的考量因素中。
  • 灭霸丢了人间
    01-02
    可以说,这是一位成熟、功力深厚的学者正常发挥的学术著作。关于集体化时期的分析多见匠心,视野无比宏大,许多观点值得注意和进一步讨论。改革部分的论述稍显空泛,浮于表面,感觉《小镇喧嚣》等的研究,已经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
  • 宋典少说两句
    02-11
    1.29-2.11作者通过自己家乡的个案研究,认为集体化时代国家、干部、农民之间的面貌是变化而多样的,受显性与隐性、内生与外设、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试图修正过往的“主仆”观点。批评者认为观点和论证对不上号,且对农民力量评价过高,这的确与作者的表达有关。但全书在个案分析、议题解读上还是提供了不少新见,如农民的反抗、集体化下的劳动策略等,虽部分论证不够充分有力,但国内评论认为只有“尺寸之功”,批评力度还是有些苛刻了。
  • 子不语
    07-08
    研究材料的搜集才是真功夫!
  • 马骂猫
    10-18
    强调传统文化的及现代政权之间的互动。
  • balling
    06-28
    写的还不错,内容翔实,数据充分,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 羽瀬宮亜
    03-25
    少见的“六十条”之后的集体化农业微观纪录,只可惜这类真正动摇人们偏见的田野调查实在太少。另外在分析中似乎还欠缺某种生态学的视角。
  • 狂而无依
    12-18
    其实可以再多些口述的内容,现在感觉有点单薄。
  • fka EyeCU
    02-06
    不太习惯这种经验事实写一章完全不分析,最后加一段分析总结的写法。回去找他的证据的时候往往感到有脱节。所谓的抗争的生存权其实没有太好的论证。另外,分析国家与村民之间的动态关系 感觉还是周雪光的运动型治理分析得更为到位
  • 橘子
    06-21
    新意不多,辛逸教授对此的书评似乎更有分量
  • lawjude
    01-31
    通过微观观察反驳宏大叙事,几个观点:农业集体化并不缺乏效率,是国家对农业剩余的过渡汲取令其显得没有效率;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民也不是毫无还书之力的软弱顺民,而是以各种策略监督和反制压制者;集体化时代与改革时代并非截然两立,而是有着极强的发展的连续性。
  • elle
    05-26
    文本是分裂的,前半部分有点苗头,到改革开放之后简直彻头彻尾去历史化、去政治化,完全丧失反思批判能力,不得不让人怀疑全书可疑的立场,怀疑作者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境况的问题意识、展开、某些方法论的实质是否真正理解了。
  • 优游卒岁
    09-21
    书中的论证与结论,有着明显的矛盾。在整个的论述中,材料很丰富,逻辑也很清晰,但不知为何,作者却总是坚持着他的诊断:即集体化时期农民的境遇远好于之前,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农业发展,其实也未超越集体化时期。集体化时期最大的错误,只在于国家对于农村的过度抽取。不过,我们从他论述中却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另外,作者很多的材料,应该是来自于他父亲,而其父长期担任村干部,算是那个时代的得益者之一,其说法因此有着很大的可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