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读书评论:
-
readamze04-02陈宝良是明清社会生活史大咖没有之一,其书细节颇多,细节之外还有精辟的总结。
-
曼联哈哈哈05-07作者读书看到的材料是真的多,关注的很多话题(比如“光棍喇虎”、“女山人女帮闲”、“三教合一”等)都很有意思,提到了很多细节应该可以深挖。虽然作者有些观念层面的论述有点过于宏观而略显空疏,但还是要说,作者读过的史料真多,要学习!!!
-
夜深歌09-11最不能忍受的一点是将明遗民归入“清初”,并以此嵌入套路,尤其在王夫之这里错谬多。
-
睡神02-22每一波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的和深层的原因,都是一场大规模学术下移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文化生活当中,并成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南北朝的文化变迁源于寒门士族的崛起,唐宋的变迁在于科举制度开启了平民进入文化生活的孔道,明代则是都市的兴起带动了市民文化,包括现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都是同一路径上的演进。
-
姑苏有雪01-22结论、大脉络都没有超出民国学者的见解,充其量丰富了一些不清不楚的细节。文中征引的诸多思想文化史文献,没有理学的功底,没有对明代学术的全局把握,是很难解读出其中的复杂内涵的,写成这样大概就是极限了,但这种研究路数是没什么前途的。
-
Remember11-27专心治史,令人叹服。希望有一天能拜访陈老师。
-
小布05-26这是一本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陈宝良式的研究著作,优缺点都相当鲜明。优点是材料丰富,面面俱到;缺点是论述空泛,缺乏深度。
-
星墓RUZG12-29从社会与文化两个角度展露明以降的浮世变迁,笔墨颇重于晚明,展现了为商业经济所冲荡的传统社会结构之下的芸芸众生与其精神文明之迁变,而至明清易代,世俗文化,异端学说,士大夫的自觉意识对帝国祖制的动荡趋于消弭,似乎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这个古老残破的东方文明怀念着对旧时自由与希望的温存走向属于她的坟茔。
-
狄公崔阁老04-23此书可与《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两本书一起看。之前难免觉得另两本啰嗦、难啃,读完此书后倒是理解一些,改日再刷一遍体会一下。上编将明代社会捋了一下,犹如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展开,略爽。下编讲文化变迁,似乎明一代“士大夫”像是在走向自我的路上转变,与其“贤”不如“愚”,想想现在,有趣。
-
优雅骑士04-15明代的社与会并非上层规定下的行政机构,而是产生于民间的自发组织,与宗教信仰活动密切相关,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单位。其渊源于春祈秋报的乡饮社会,滥觞于民间的结会互助,大张于士大夫聚会讲学,体现出人以群分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来源于古人的野游活动,早期的野游主要是于春祈秋报之时举行的合作迎神赛会仪式,具有鲜明的神明崇拜与宗教信仰色彩。到了明代,野游主要表现为踏青扫墓与进香还愿等集体性宗教活动,这种群体性野游活动通常又会与经济活动或文学艺术交流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民间结会与具有政治色彩的结社讲会活动
-
时间煮雨11-04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的社与会》《中国流氓史》《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等多部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明清史论文百余篇。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社会史的视角分析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视角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本书利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对明代的社会文化史做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书中从不同的研究主题,透视了有明一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特色所在。可贵的是,书中点到很多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这对进一步探讨明代的社会文化史,及其在中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Igorski02-03围绕着“转折”而展开的明中晚期社会面面观,各个章节之间关联性不是很强,所运用史料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
鳳閣舍人01-05百科全书式学者,文风颇似八十年代海派学者(李、余、林等),博而不深,上编优于下编
-
李松石Linden08-03要用力强推的一本书!太多干货了……超级喜欢女山人和女帮闲的章节啊!
-
张名振08-22把明代的社会史研究直接拉上了一个层次,陈宝良老师绝对是顾诚先生的骄傲。
-
流惜子12-22当世明史第一人,无论是对材料的掌握,还是对明代的整体把握
-
席缪11-15写得太好,都快看哭了,已成为枕边常备书。是过往论文的合集,在论文写作时就应是有这本书的模型在,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