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果麦经典)
读书评论:
-
午后小憩04-02这版的纸质排版很喜欢,但是翻译不如另一版(比较第一章得出),缺少点文字的灵动感
-
随机生成文段12-04价值观一言难尽,是白人本位的侵略者的视角,正因如此作者不能掌握住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涵,他们只是重复着前人杀戮,征服的行为,而不是融入到群体之中,好比油脂在水池中漂浮着,人们终究只能是他们自身。展现的文化风貌还可以,现在看来虽然诸多地方有些粗浅,描写人们的生活也多于自然的图景,但光是自然本身就可以收获很高的评价了
-
cookie.z01-11后来知道了作者的生平
-
Eric05-05记录了作者在非洲生活的点滴,全书没啥看点,也没啥高深的理念或思想,更像是一本“流水账”。
-
MercuryLamp02-03她是个在人际关系上叙事很克制的人。
-
Vesper_Anan12-11太好看了,根本放不下。
-
林莉03-25读到最后几章突然来了感觉。一种平缓悠长的悲伤
-
宜温04-01余味无穷。观点和情感是在含蓄自然的流动,写景状物也译得十分精彩,第一人称视角下的群像必然谈不上客观,但那片辽远的大陆却显得格外真切。凯伦布里克森的写作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写作,动机形式风格都是。透过文字的那些建立在自省之上的包容,对于环境和自我敏锐的观察,那些独立的爱——尤其是爱,一切尘埃落定人打开回忆的珍藏,不是每个人都有布里克森那样宝贵的经历,但生命的精彩不只是那些浪漫的野心,原来你只需要与这个世界默默的对望然后在漫长的躅行中把生活打通,坚韧而不锋利,温和而不软弱,独立却从不孤独。记述就是这样一场仪式啊。愿非洲看见上帝,愿上帝看见非洲。
-
菠菜03-03不舍得读完的书,与其说小说不如说是灵魂自白吧
-
seven12-10人生能有这样一段的经历,真的没有遗憾了。也要赞美译者的文笔,比喻真的是太美了。
-
涉谷10-12之前上海文艺的那一版我没有看下去,可能是翻译的关系。这一本我接着半年前的烂尾读完了,感谢译者。第五部分是全书我最爱的Part,真挚感人,那种离别的心情大概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标志着以往身份的遗失、埋葬。另外作者的笔触总是令我想起另一个在非洲生活的女子,三毛。非洲,别具魅力的热土
-
阿麻瓜12-15看完了《走出非洲》,壮阔的恩贡群山、朴实的基库尤土著、旅行者和逃亡者、非洲野牛和火烈鸟、雄狮和非洲象、雨季和蝗灾......而最终农场没能支撑下去,缺少雨水和海拔过高导致咖啡产量低,咖啡价格也逐年下跌,无以为继的现实下不得不卖掉农场,在作者准备离开非洲的这段时间里丹尼斯坠机身亡,书里丹尼斯的出现也只是几个章节而已,写他的旅行者身份、非洲狩猎和飞行探险,后面翻了资料才知道他是她的情人,作者多次随他一同乘飞机探险,这最后一次飞行却也是唯一一次她要求一起却被他拒绝的一次飞行。几乎像是命运,离别是必然的,厄运是必然的,死亡是必然的,爱和生命也是必然的。作者写她走出非洲,大概也是因为她一直没能走出非洲。
-
叶黎02-27文笔太好了!翻译也非常出色!我以为自己没买这本,差点就买重了,在一个纸箱子里翻出来的,好开心啊,自恋地说:我选书太有眼光了!
-
一只卷10-20为什么要读书?蒋方舟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么TA的价值观是只能被TA的亲朋好友决定,这句话我很赞同,不仅如此,我想读书,也是因为书里的那些虚构或者非虚构的故事与生活,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可能都是我无法尝试、无法做到的度过此生的方式,这本书便是如此。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经营自己的农场,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她的生活也不断发生各种奇妙的事情,她不煽情不激动,平和的记录着她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些人的故事,书中一句话非常触动我:每天早晨醒来,你会想,我来了,这就是我应该生活的地方。如果是我,每天早晨醒来,我会想,我怎么还在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