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沃斯

读书评论:
  • 上云峰
    09-14
    不知道好不好,看不下去,如果是好书那完全是被翻译给毁了
  • 宫胁咲良
    08-18
    本书以莱卡特的探险活动为素材创作,但并非完全的“探险类小说”。主人公沃斯组建了一支探险队深入澳洲内陆,但却近乎覆灭,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作者怀特对现代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也体现出二战后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小说中的沃斯矛盾且纯粹,他带着高傲与自负,试图挑战沙漠险地,以不合乎理性的举动给团队带来许多的险境,最终成为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又在死亡的逼近中完成了思想的洗礼,作者充满诗性的手法拔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同时,小说中也描绘出大量有形有色的人物,如与沃斯相互吸引的罗拉小姐、波恩纳太太、布雷恩顿-波伊勒等,这些人物来自不同阶级,绘就了一幅宏大的澳洲社会全景图像。本书贯彻了“人景共存、思想渐现”,凸显出人的心灵之中那一片未知而神秘的领域,以及劝诫我们永远保持一颗永远充满勇气并尝试走出困境的心。
  • dark energy
    12-31
    只有很少数顽强的人会费力挣扎着前进,冲出他们的虚荣的花花世界,走进苦行和丰收的沙漠。信仰与爱是前行强大的力量。
  • 02-04
    三星上,四星给澳大利亚,这部真的挺好地展现了当时澳大利亚的社会图景。上层对于故国英国的依恋,下层对于自身和身处大陆的迷茫。对于上级阶层物质的讽刺,对于自我和自然追寻的认同。
  • 释槐鸟
    11-09
    寂静、想象力以及凝固,牡蛎肉的生命,其实是一颗颗执拗的石头。成为传说的那些时间里,不知有多少可说的言语蹿入虚无之中。
  • 星蓝
    08-12
    译者说,“我们在翻译本书时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确很还原原文,看的过程中在字里行间的遣词造句里几乎可以想象出原文什么样的了。“他的……的……”,还有“这就是为什么……的原因”……这个翻译是认真的吗?西化的翻译读着真的很折磨,更不用说一些遣词造句的失误了。忠于原著是没错,但是太忠于原著那还有什么翻译的意义呢?我还不如直接找一本原著来读。
  • 达达,是达达呀
    06-10
    感觉读得云里雾里,仿佛是看了一场漫长的肥皂剧。作者的话语容易让人催眠,就这样吧,没有我期待的那种感觉
  • 芒藏
    12-29
    尽管有太多论文聚焦在男主人公沃斯身上,当从“女性视角”来写论文时,总觉得在荒野探险的沃斯其实是在城市里罗拉的肉身,而真正产生启迪的也是罗拉那句:“理解那三个阶段是多么要紧啊。从上帝变成人的阶段,人的阶段,还有人重又变为上帝的阶段。”
  • Heather
    04-27
    凯特布兰切特03年推荐书单。看一遍的确吃不透。但也没有很难读。就是出场的人物太多有点乱。
  • 王胖鹅
    04-26
    不愧于诺奖颁奖词:将一座新大陆介绍进文学
  • 阿北(从良版)
    11-12
    三星半。比较晦涩。梦一样模糊又纠缠的质地。
  • ``☆群青豆☆``
    10-26
    怀特的描写特别有画面感,读的时候城镇、海边野餐、野外跋涉都变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油画。又仿佛能听见他们对话的声音,海浪和沙滩的低语。沃斯的探险终究是以毁灭为结局,但这结局在怀特的笔下既饱含诗意又充满宿命的美感。其实还是觉得有点没看懂,沃斯这个人物太过于深邃和荒芜,也许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不过提到澳洲荒野,满脑子依然是疯狂麦克斯。。。)
  • 碎叶吹又绿
    03-31
    初版于1957。因为有《树叶裙》打底,这本书相较稍弱一点,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沃斯,一条是探险资助人的侄女罗拉,故事以探险前准备、探险过程及之后三个主要节点,在第一个节点主要是以他者关照两位主角,并展现澳洲大路当时的风貌。第二节点,通过沃斯探险队的经历和遇险展现人在探索澳洲大陆过程中的毅力和风险,是原始的一面;通过罗拉与沃斯探险队遭遇作对比,是文明开发的一面;二人章节互相穿插,互有爱情情谊,却因空间分割无法传达,终成悲剧。第三节点,则交代故事结局,沃斯最终在土著部落中传言生存下来,罗拉则成为一名老小姐教师。从多个层面理解,这是一本孤傲灵魂间的爱情故事,征服原始大路的探险故事,再现殖民时期社会风貌的历史故事。
  • KEY-可以文化
    12-23
    《探险家沃斯》以莱卡特的探险活动为素材创作,但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并不以人类征服自然、寻得宝藏为线索。地图上的未知之地也许终究能被人类探明,但人的心灵之中永远存在着一片未知而神秘的领域,怀特想要用文学探索的正是这片永恒的未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