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
读书评论:
-
万水千山皮皮虾12-09从移民角度谈柳宗元谪居南方略有意味,其余部分削足适履,大言炎炎,不过如此。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王敖绝句写的有趣,论文却不谨严。
-
方塘12-09主题先行,然后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还动不动填补空白前人未至,据说作者还是诗人,看来以诗才治学,行不通。如果搜索几句文本中含有地名的诗,就可以论述中唐地理学与文学的互动,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岂非都是反证。只有第四章,从移民南方的视角探讨元结柳宗元等迁谪官员的文章,指出他们对当地地理的文化标识为后来的地理学发展做出积累,逻辑在理,也读出来一些新意。
-
于甫赫11-07当我们泛泛讨论景观、城市及任何实存或想象空间的文字性投影之时,一个现成的“地理学”的隐喻用法,可能轻易地会滑入“相似性”的循环论证的窠臼。
-
番茄12-07海外汉学研究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喜欢“标新立异”,然而这一优点发挥过度,很容易变成“缺点”。本书作者着眼于中唐文学及其地理学的发展背景,试图探究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学界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尝试。但是,作者过分放大了地理学知识在中唐文学写作上的意义,很多论证都显得有些勉强,从行文大量使用“可能”一类的表述,亦可窥见一斑。葛师一直强调,“研究要从里到外,而不是从外到里”,我想,此书最大的缺点便在于“过度阐释”。当然,尽管本书的缺点很明显,但不少想法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特别是第三章讲厅壁记的部分,确实存在更大的研究空间。
-
赤水12-17低星需要谨慎。但定义的落实,理论的执行,文学的分析,都有所欠缺。讨论不够集中,经常散乱(因为作者本来就不够聚焦、清晰),证据不充分,论证也不聪明(整篇论证,几乎没有最后引的姚鼐的直觉到位)。缺乏对比,或者对比常常错位(跟白居易等人的某一篇比毫无意义,应该与整个源流比,看大图图经有没有在这个写作系统里产生异变。)两星给视角,有很多有趣可以深发的小点。至于全书的价值,其实可以浓缩在一篇论文里,不必写成书。
-
鑑外觀11-27好奇差成什么样(我也是闲的)好了我看完了。我明明是来看它有多差的,结果完全没差到我的期待值,甚至第三章还给了我点启发。当然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看很多地方都不规范,尤其是引用的都是啥玩意儿。
-
饮者07-28本书对中唐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霜闕〆09-01作品个案解读或可备一说,整体框架颇有削足适履之嫌
-
秋彥小兔07-26是想怎样?无事生非,文学解读牵强附会,合着文人书写关涉到地理还真就都得是地理学家?
-
芙裳07-28王敖教授首次研究的此种中唐时期的文学与地理学的奇妙联动关系是多重的。他通过对这两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汇与重叠情况的全面深入考察,意在指出在中国那个巨变时期两大重要思想领域之间的类同与互动的关系。中唐时期两大领域的大师在推进深入探索世界的同时,他们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情景空间,文学和地理两大领域的文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被广泛地生产与传播。两个领域的文本在空间呈现上可能会具有相似的视角,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织,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王敖教授通过考察中唐时期的文学大师们的地理知识如何与文学感受共同作用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空间想象来研究空间如何透过中唐文人们的思想滤镜,变形成为映射在文学接受面上的影像。
-
惟文字间07-11割裂穿凿,实不知书后封面二序是何意味。
-
周公度07-28“空间想象”即诗人的内心疆域。所谓“交互”,不仅是元白之间缘于地理变化的沟通,也包括一个时代的疆域(地理)变迁对诗人、文学、文化、政治的交融拓展。在诗人的角度,地理学本质是诗学的;在政治家,诗学则是政治的。
-
九局下半07-11本书倒不如直接改名为《中唐时期地理诗鉴赏》。如果对中古时期文学、地理学、制图学之间关系感兴趣,不妨读一读多伦多大学冯令晏女士的论文“Can Lost Maps Speak? Toward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p Reading in Medieval China”,个人认为比这本书好很多。总之,读完很失望
-
梼杌06-23关注过相关话题,看到此作出版后赶紧买来看,确实有点失望。如果说导言中关于唐代文学和地理学界限的说明,以及地理学、地图学如何影响诗人的空间想象和诗歌创作还有点意思的话,后面几章的分析却芜杂得过分,不仅几章间的联系不紧密,且每章中繁琐的诗歌分析之后,总结与提升较少,使得与导言和结语中的观点难以承接起来。以及,唐代的地图、图经等均已亡佚,使得此题目写作很难,仅凭借检索题名所得文献作为参考而进行的分析,其实还挺牵强的,因为无法看到是如何影响了诗歌创作的,还不如关注明清时期呢……
-
嘟嘟头06-21历史学学术训练不足,史论大于史料,有牵强附会的浮躁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