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边缘性
读书评论:
-
mayfish06-12沅水好多研究了,这本比较土司、土官不同治理模式,很有启发
-
SNH48-柳智敏07-03还行吧,在边疆与边缘研究的“攀附”“逃离”和“挪用”三种理想型下,深入湘西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考察了西南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湘西不但存在很多土著王权,具有中心性,而且土著群体还会主动制造边缘性以维持自身利益。土著群体要攀附和逃离的不仅是中原王朝,还有附近的土著大酋。
-
,10-29主题是我比较好奇的,在笼统的叙述中,这部分都是被遮蔽或者忽略的历史。没有附图地图,就很遗憾了。
-
豆瓣酱12-30开头调子起得很高,读完后虽然有所启发却明显感觉没有满足预期。三星半。
-
书遁12-29华南学派的各种毛病越来越不像话了,本书虚高
-
一克氰化钾12-08作者想走出对华夏边缘“攀附”“挪用”“逃离”三种模式的叙述,想法是好的。但他又提出“各有君长”“无君长不相统属”两种西南传统又略显机械,时间尺度上,宋以前的还是比较弱。
-
汝默03-11本书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边缘”功能性的阐述,而以湘西地区为个案来分析这一问题的优势在于当地土酋土王势力的活跃以及这一群体对于“边缘性”的特别依赖。“边缘性”可以成为一种政治资源,它对于王朝国家来说是界定管控范围、制造区分统治成本高昂地区之缓冲地带的工具,而对于地方的土酋土王来说则是既可以借助王朝国家力量、又能保持自身相对独立地位的符号。但读下来总体上还是有一点失望,全文的结构布局很工整,但具体内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理论的“虚晃一枪”太多,而扎扎实实的史料解读太少。最重要的是,作者将湘西区分为“各有君长”与“无君长不相统属”两大类型社会,这一对概念很难让人满意,且不提这一对来自于 《史记》的概念是否还能恰当地描述一千多年之后的情况,令人好奇的是难道在浩如烟海的明清史料当中就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了吗?
-
三曹餵馬03-09一般般,理论和想法都没有很好的落实到写作上,逃离攀附边缘性华夏化好像什么都沾一点,但大多没太说清楚。
-
浮草02-10算是华南学派相当经典的选题了,但写的不好。一,个例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多数很空泛,所引涉的概念、例证更接近于资料罗列。二,对于时间线索的把握未免过于简陋了,几乎仅仅是从宋到元明,再到清的时间梳理,问题是这种时间梳理的依据何在?这一点一直令我疑惑,比如说宋代的开边活动在湘西整个的边缘性生成中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何以以此为例来引申盘瓠之后的族群认同?总而言之,大问题是对理论的亦步亦趋,几乎是在批量化生产。更服连瑞枝的《边疆与帝国》之间。
-
朱颐钊03-03习见的边疆研究的范式,结论部分大率与既有的经典路径无异。
-
那儿是哪儿02-271历史情境中的“这一个”地方传统。2“边缘”非止空间概念或一种趋于静态的认知,而是始终与地方历史及具体人群紧密相关的体系建构。
-
卖锅买米02-09若即若离才是攫取最大利益的最好方式。从自然边缘到历史边缘,湘西的边缘塑造是复杂多面的。作者能梳理出整条发展脉络,又能发现其中的转折变化,学术价值很高。唯一不足,语言打磨不够精细,降低了可读性。
-
隐清08-01历史较弱,禁不住这个题目,套用前人理论框架所做的田野调查,何况王氏的这个理论本就不高明。
-
流惜子09-18赞同其他友邻的评价,看得出作者的历史功底存在不足,叙事逻辑混乱不清,以及明朝哪里来的奏折?回到研究本身,基本是既有框架下的填鸭式工作,对范式难称突破,这样亦步亦趋的研究太多了,自然很难具备冲击力,恐怕更多的还是贡献了一些地方性知识。对于作者持续批评的中原与移民开发视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成为了自己立起的靶子,依然延续着王朝开发/制度展开的叙述模式,并不是玩弄几个新名词、插入几段不痛不痒的土司家族叙述,就能颠覆旧有视角的,过于稀少的史料恐怕决定了作者的预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