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战之间的两难

读书评论:
  • 朱颐钊
    03-09
    个人论文集。讲永乐城之战的一篇最有趣,可见通行历史叙事当中认为是役损兵折将、神宗因而改变拓边策略甚至郁郁而终,其说始自元祐诸臣,并经历代爱好和平的人士层累叠加,方有如此。不过,北宋百年不忘燕云,南宋百年不忘中原,用心也算是良苦吧。
  • 木叶山居士
    07-02
    勉4首先这是本论文集。奉劝不要被题目所骗。因这是论文集,故有些篇章文不对题。特别中间几章里的很多内容与议题及前后文有很大割裂感。个人感觉最精彩的是第一章和后两章,有的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与修正,有的是自己的新见,启发良多。附录里对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思考也很不错。
  • 投水月下
    11-25
    副标题为“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按书中内容,或许书为“对夏关系”更为恰当。虽是论文集,但择选的论文主题均聚焦于北宋军事史与对外关系研究,足以体现本书内在逻辑的统一性与连贯性:自神宗朝始,宋廷的对外政策便常在抚与剿间回旋,神宗试图转变澶渊以来“纳币让土”的消极防御政策,却因祖宗法度积弊难改而陷入军政改革的困境。军官人才的培养与兵制改革的争议成为变法强军的两难,而君主遥控前线宿将的决策专行、北宋中后期历朝的党争则使拓边战争难以为继。神宗崩后宋廷的对外方针转向主和,却因朝臣不平衡的宗主国心理而被西夏毁约。是故北宋自始陷入和与战的窘境,并为南宋及后世的正统王朝留下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有的是制度上的建置,有的则是来自前朝故事的教训。
  • 薛定谔的猫
    10-19
    本书主要从北宋的军事制度角度分析其如何影响了北宋的外交,即和战之间的政治选择。在军政方面的分析,作者列举了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神宗时期从和戎到拓边的政治转变,武举的种种困境,北宋的养兵制度,特别是募兵制与府兵制之间的争议,以及消息的传递效率对将从中御的影响等等。从这些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北宋的军政是如何影响了宋朝对西夏和辽的关系。
  • 11-19
    最后的结论将七篇论文之间完全串起来,可见水平。《将从中御的困境》和《永乐城之役》两篇里告诉我们神宗也是爱玩微操的主,可惜有武帝的野心没有武帝的手腕。永乐城失利被夸大用来当作反战官员议和的理由,文官们还真是心机。
  • 冰山狂人
    11-11
    主要探讨军政背后的政治、文化理念,对于各种观点和政策之间互动的论述很不错。但是有时候似乎对宋人在政治场合发表的一些表述的理解过于表面了,仅仅就其说辞来看其体现的思想观念,而没有更深入去追问这些说辞背后的政治考量;然后再仅以这些思想观念来阐释很多决策和制度的话,有时候会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时候也不免让人感到说服力略显欠缺。
  • 粉红色的后果
    07-21
    寒假在家读过,随手补标。第一章和后两章当然是最精彩的,北宋中期和战政策的转折、永乐城之败的记忆、弃地论先天上的缺陷。虽然都是散落在不同刊物的文集,但方震华编集此书时似乎也下过一些润饰,每一章结尾都预示下一章讨论的主题(牵强与否不好说,在和战主题下也未尝不可,但武举一篇都讨论到南宋去了)。当时读时更有兴趣的是中间讨论兵农合一、募兵制的文章,府兵制的兴废当然是中古史的大关节,然而宋人对于兵农合一的憧憬和对募兵制的嫌弃令人摸不着头脑,如此合理化未曾见过的制度,可碍于实际,理想从未落实,因此宋人继续讴歌幻梦,有些哭笑不得。
  • 鮀城書蠹
    10-20
    史实整理得不错,但没太多新观点
  • 风君侯
    07-03
    近年來宋代政治、軍事史研究領域極具學術價值的一部力作。爲讀者立體展現了北宋確立文官政治後,士大夫群體在對外政策、武將選拔、軍事知識、武官素養、兵制改革乃至後世對北宋軍事能力的認知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力。對宋人軍政理念予以“知識考古學”式的考察、不迷信文獻、對史料作批判式反思是該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
  • 路上的我
    05-18
    北宋是对唐代军人失控的一个不完美解决方案,军人被看做危险之源被压制,由非专业的士人和君主主导军务。专家不在场,外行人的一厢情愿和脱离实际就会填补空白。宋初士人希冀岁币“和戎”能“以致太平”;建立武学武举,但考试和学习始终无法培养出将帅;从史书里脑补出完美的府兵制,以为兵农合一可以解决募兵战力差又耗钱的问题;道德决策,一厢情愿的以为归还四寨可以让西夏感恩大宋;在京城微操西夏前线的宋神宗。北宋君臣各种尝试最后都归于失败,整顿后的军队战力往往只能维持一时,宋军进逼西夏后没几年就是闹剧般的靖康之变。这恐怕是体制性顽疾,王朝体制和问题是一体的、共生的,两者最后一起消逝。
  • 簽書樞密院事
    10-10
    比上一本写唐宋间文武关系的强得多,果然做学术需要时间沉淀。
  • 惠山老翁
    11-03
    书的前半部分是极好的“知识考古学”,宋人构建了一整套有关武举、府兵与民兵的神话,说得连自己都信了。书的后半部分则大可与曾瑞龙的〈拓边西北〉对读,证明对西夏的战事,一多半全葬送在“微操大师”神宗的手里,这位仁兄拿着错误的对境图,在宫里大谈用兵“奇正之法”的死样,证明自己果然是“英勇无敌屁股中箭”的太宗血脉。这“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微操绝学”因着八百多年后常公凯申而再度发扬光大。
  • 金智媛
    11-13
    方震华先生的论文集 和曾瑞龙 雷家圣 姜勇等先生不同 方氏认为仁宗以降 文人士大夫也推动了北宋的西北拓边浪潮 同时方氏也批评了“强干弱枝” “将从中御”的内政主导论 从信息传递等实际操作的角度考察北宋的军事活动 批评神宗“乾刚独断 ”“刚愎自用”以及部分士人“纸上谈兵” 也大快人心 和何冠环先生一样 认为所谓的“重文轻武”等 其实 只存在于宋代文人的历史再想象之中 切不可盲信 也不可以论带史 忽视史料的时空背景 断章取义 也指出了宋代士人喜“讳胜言败” 夸大战败的后果......但对于 范仲淹“修武备” 简单认为其只是想恢复府兵制 有失片面 考《答手诏条陈十事》“修武备”条陈全文 范主张的是发展民兵 结合他在西北发展弓箭手等可证......
  • 中世与近世之间
    10-10
    比作者的博论好多了,不过也能看出来关于文武角色的思考仍然是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将其下延至宋代,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观点。附录的文章关于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局限分析的十分全面,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要对史料加以深入分析和批判,也要突破宋人对于宋史认知的局限,作者特以永乐之役为例提到了权力斗争与政治立场对于战争书写的影响,宋代文官甚至故意夸大战争的损失。作者认为北宋对外政策在仁宗朝便已发生转变,且倡议者多为文官,打破了文官主和的固有印象,然而文官对于军事的重视仍然是以“文”的理念处理“武”的问题,因此仍归于失败,作者以武举为例进行了分析,不过本章倘若以狄青形象的书写作为个案讨论或许更好。关于府兵制和募兵制的理想化与形塑的分析,我认为是全书最出彩的地方,宋人对于这些制度的讨论与争议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栗子有毒
    11-01
    五六七三篇很好,前几篇有些空泛,花入各人眼。1 常公凯申乃宋神宗转世,常公认为自己是和孙武比肩的兵家,神宗觉得自己是当代第一兵家,所以亲自部署,亲自指挥。2 宋夏关系简单说就是一个傻地主遇到一个刁奴才,地主打又打不过,送钱人家也不领情,自我感动之后恼羞成怒,却又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自我感动,我大送的送,能叫送吗?3 瞎jb搞一堆制度,啥用也没用,这么重的赋税,现代人还吹他妈风雅,你是两制以上官吗?
  • 三清喵
    08-18
    与前书相比,此书的系统性略弱而深广度极强,集中探讨北宋后期的军政事务与外交政策,可与曾瑞龙先生遗著相证。方氏认为北宋由和变战的对外政策的转折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应该始于宋仁宗朝。武举与武学、兵农合一论、募兵制合理化、将从中御制的个案分析,均有力地论证其核心观点。祖宗之制对抗三代之法、永乐城影响的夸大论、元祐弃地突显和战与道德之纠葛,均令人备受启迪。附录对宋代政治史缺陷的总结,可与李立先生的评论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