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读书评论:
-
江海一蓑翁10-21尽管是面向博士生的一门定位于亚洲史研究方法这样既专且深的课程讲义,但本书的出版,对于大众学术读者或者广义上的“读书人”群体(王明珂语),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阅读价值和意义——一是借由对“亚洲”与“亚洲史”这对人人熟知的名词与概念的详细剖析,来讲述日常概念里名与实、能指与所指、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区分,启迪心智。二是借由对一项学术命题抽丝剥茧般的解读、研究与文献阅读方法的指引,启迪大家如何做研究、如何进行学术阅读,以及如何进行学术脉络关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引。三是以互为他者的不同国度历史文献阅读建议,教会大家他者化的观察眼光,以及资料互证、兼听则明的研究视角,启发大家的学术研究自觉。综上所述,本书的价值,就绝非仅限于亚洲史的研究者,而值得让上述广义层面的群体共同开卷有益。
-
藏晖11-09匆匆阅毕,虽然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关联,但还是喜欢看,用于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回到本书,私以为此书代表了葛教授的研究理路与方法,很有启发性。总结下来,就是汉文资料与非汉文资料的释证,中国与周边国家视野与焦点的转换,历史背景的放大(即置于亚洲史或是东亚史的背景之中来思考)。而其中蒙古来袭,壬辰之战,对马岛等事件的分析,可见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由小及大,由单一拓展到交错的。最后就是相关资料的介绍,指示了入门的基本途径。当然除了本书,另外的书如思想史讲演录,宅兹中国,想象异域,侧看成峯,其实都涉及了葛教授的研究思路,值得阅读。
-
朱颐钊11-07游刃有余的视野开拓与方法论指引。对有志于本领域的学生来生,能早看此书,实在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
Zmail11-02葛老师对学术有责任感与担当,这很难得。
-
sanbilly11-02读葛老的课程讲义,主要是想学习如何给研究生上课。
-
robotlee11-03和《学术史讲义》一样,甚至和之前的作品(早期《且借纸遁》进入,《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中国禅思想史 : 从6世纪到10世纪》,《中国思想史》)一样,一如既往:看不到现代民族国家是契约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差别点,看不到观念理型的展开和社会行动互动的层面,剩下的就是资料的堆积了,每一个历史事实都是背后观念的驱动。跳不出来,看不到,没办法……诚如何柄棣先生所说的“画龙点睛”,是不知道“睛”是何物吧
-
咸南海東10-04很有幸在去年赶上了这门课的末班车。本书并不追求一个覆盖全亚洲的方法论,正如全球史并不一定要覆盖全球。葛老师的这本书主要是给当下中国史的学生读的,四个单元分别提出了四个呼吁:从亚洲的视野理解中国史、对中国周边国家历史要有学术野心、打通东北亚史与东南亚史、充分利用周边国家汉文史料。可以说是从《宅兹中国》提出“从周边看中国”以来,从视野与方法上的集大成之作,后学大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可以做的题目来。要实践葛老师的呼吁固然有困难,尤其对学生来说。不过有人在书没上市时便批评葛老师所谓“亚洲史”是空中楼阁,谁是信口开河自有公论。
-
明朝霖10-06没有机会听葛老现场授课,借着这本讲义的出版,也可承听教诲。一个大学者的视野和格局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葛老给予后学的延伸思考十分有益,五星推荐不算过分。但有可能是讲义之故,难免有些浅尝辄止的感觉,论述之时总觉差了一点深度意味。但瑕不掩瑜,真诚推荐相关研究者购入学习。
-
恭澍11-24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仍然是历史、考古与语言。正如葛老所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全面讲亚洲史,只是计划把这门课当成启发思路。目的是让大家在选择课题的时候,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可以超出“中国”的国境去思考?或者在研究中国史的时候,能不能把中国放入亚洲背景里。非常感慨葛老提到的,一方面当前中国的人文学科、文史领域,已经对社会问题失去回应的能力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一个固定模式里仿佛复印机一样的生产学术。
-
松亭君11-17到底是姜日广还是姜曰广,是我眼瞎了吗
-
南人北相11-18讲的太精彩了,提供了很多前沿的研究问题,也正如前言所说的给博士生提供视野。关于亚洲海域,尤其是东海和南海的研究在我国很薄弱,相对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我们是极为欠缺的,但关于海域研究无论是学术意义还是现实价值都亟需我们的重视和补缺。
-
新京报书评周刊01-13长期致力于“从周边看中国”的葛兆光,尝试用“东部亚洲海域”的观念,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东亚”和“东部欧亚”的概念,跳脱出熟悉的民族国家与中心/边缘的叙述,用丰富的域外史料与充满自我反思性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上的古今之变。在他的研究中,文明“自我”恰恰是在他者的观照中不断丰富与被诠释的。在葛兆光先生思索的延长线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共同空间的亚洲,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确认区域间的文化与历史认同,东亚文明间的各国能否在共同的遗产之上建构新的文明的空间,想象更多可能。
-
流惜子10-29条理清晰,举重若轻,学识何等广博,可得一见。第二单元梳理三种亚洲史的研究旨趣,尤为精彩。于有心者而言,书中可资启发处俯拾皆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讲义亦想见其课堂,求学路上不能一睹葛先生授课,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
大甜甜~~03-15葛兆光的每一本书都带着强烈的自我挑战意味。对于一个成名已久的中国学者而言,这是一种罕见的品质。葛兆光谈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中国面临一个选择,就是在西北和东南之间,怎么选。如果要说起来,抗日战争把政府往西南方向挤压,反而加深了我们和这两个方向的联系,前者如经略西域,后者如陈嘉庚这样的崛起华侨。另外,东南亚无法成为一个整体版图的一部分,不独我们如此,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做东南亚研究的学者和整个圈子都特别隔阂。未来,如果看清那种台球式的撞击运动,一定会是学术的重要方向。但人的知识肯定是有缺陷的,葛兆光在谈到我的亲族在清朝时候的一些事的时候,讲错了一些小地方。
-
乾元11-14给博士生以视野。葛兆光写啥东西都是学术史、知识史取向,不太像深入某个学术史进行学术争鸣。他的取向是文学式的,是情报搜集式的,导致多用史观、立场取胜,而非深入讨论某一领域的问题,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爬梳之功有之,创获之见少之——与国际学术界争胜,无深厚之学术积累,无多种语言之能力,大抵劳而少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