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读书评论:
-
季米07-25这本书是旅美华人学者王笛先生关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变迁史的研究著作,从形式上看是一册学院派的作品,符合学术规范,引用的材料都注明出处。内容是将茶馆作为成都市民生活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加以考量,在丰富详尽的档案、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茶馆万象背后的成都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书中引用了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描写和黄裳等人的散文作品,材料很详细,历史细节非常丰富,但按西方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模式阐释还是比较牵强,这东西方的茶馆和咖啡馆差别其实还是挺大的,要写出其中的不同还需要深挖。总的来说全书瑕不掩瑜,生动的文笔和精彩的讲述使得本书仍然非常值得阅读。这书我是看了作家蒋蓝的推荐找来读的,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对成都的茶馆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相信西南那边的人看了应该会更有深刻体会。
-
jiaon04-12值得一读。一个每天四分之一的市民去茶馆里泡着的城市,真可爱。
-
叫我妖而不孽12-11异常轻松的阅读,这么厚一本居然很快读完了。对成都的茶馆的描绘,我大概边读边用上海的街边小店、便利店、公共浴室、麻将室代替掉了,当然描写本身还是蛮有趣的,建议不要因为司空见惯而轻视之,就像有些认为阎云翔的书全都是常识的评价;真正值得看的就是对茶馆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分析得不错,尤其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茶馆为社会提供的微小但必要服务,比如娱乐、歇脚,甚至还有慈善(提供食宿)和生意谈判;第二,文化精英和国家权力对茶馆及茶馆文化的试图改变和茶馆的应变,也就是文化互动。读完第一反应是看来简·雅各布森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是不得不读的;然后我对王笛过于强调政府权力的压制有些不适,觉得有些太套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预设观点了,但是我还是读出来一点温情来。比照此书,上海有太多可以做微研究的小场所了。
-
青(求己)12-12将学术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得很好,另,我不大苟同某些人说王笛写得过细,抬高了茶馆的位置~
-
房顶上的猫02-09很好的选题。主要讨论三方面的问题:对茶馆生活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茶馆的经营和管理;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茶馆的角色。史料非常扎实,论断比较得当。这种研究思路很有意思,从还原某个微观世界入手,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实现与中观和宏观问题的对话,这和我自己设想的未来学术方向基本契合。由于讨论的界限非常清晰,可以更有效的选取和组织史料,对于近代史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同样的模式可以做完清末做民国,做完民国做当代,资料不断换新,但是方法和大问题上的创建有限。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如何提出更新、更有意思的大问题,也许是未来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
-
Joseph.C06-13过多的细节让全书的节奏显得散漫,主线或者说主旨不够清晰。主题深化感觉也欠缺一些。
-
BOXING02-08阅读过程一直思考:茶馆展现出的到底侧重于大历史的小细节,或是“微观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大历史叙事。目前看来,似乎前者为主。
-
熊阿姨02-01资料翔实生动,条理清晰,但一旦进入理论分析就功力减弱,得出的理论流于表面很难令人信服。对于普通读者这是本了解成都的五星好书,作为学术书还是差了些。
-
周十万05-091成都的绅士比同时期西方日本的都保守。为什么?不提。禁妇女进香禁演戏是清乃至明就有的好么。不说往前几十年一百年的史料,同时期邻地区的巴县档就还在那儿搁着呢。2引用公共领域概念,可到了也没说明白茶馆为什么可以适用这个概念。
-
久道12-28王笛使用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概念去研究老四川的茶馆,固然有方法论的新意,但方法论上被白左殖民,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此种自觉,后果很麻烦。
-
兔子晴03-02选题和视角都值得学习,但作者反复尝试的理论升华并不成功。“知识精英VS市井大众”、“西方模式VS本土文化”、“国家权力VS地方传统”,对这三对关系的分析浮于表面,丰富生动的细节反而被困在了常见的西方理论模式里,导致这些看似分明的价值对立更像是其本人的想象。另外读过之后更觉得老舍先生真是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