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读书评论:
  • 哦莫
    02-22
    1954年的民族识别工作。
  • 卡尔
    02-14
    五年前看的,该再看一遍了
  • 草木有本心
    04-04
    下周lead discussion的书目。觉得最精彩还是如何把识别和分类出的“民族”变现的部分。从imagined community到real community,补充了安德森理论中对接受和认可过程的空白,作者的ambition也由此可见一斑~
  • Derridager
    02-09
    主题有趣新颖,意义重大。比起正文中对识别/分类这一基础设施形成过程的考察,Mullaney在导论的方法论部分的一些反思更加难以忽视:leaves unresolved the very taxonomic ambiguities and complexities that our historical agents were attempting to disambiguate and simplify. 识别/分类正是在创造等值(equivalence)。在识别/分类完后,我们依旧要回到民族之中,回到民族之前,也要想想为什么我们会把“56个星座,……”记成“56个民族,……”。
  • Alan
    04-08
    集中考察54年在云南的民族识别工作。要点:(1)方法的延续性:民国时期的民族学者大体继承了英帝国殖民民族学者Davies基于历史语言学来区辨民族的方法,并延续到49年后的工作中;(2)多重决定/协商性:民族学家们提出"ehtnic potential"来与斯大林的经典模式(强调四大标准、历史发展阶段)调和;在云南的工作中,在调查证据的基础上对民族上层精英进行政治说服工作以明确、整合民族认同;(3)国家政治/治理性:提倡“自决”还是不能绕过国家的categorization,49年后开放登记一切“自称”民族的结果是人大代表制度无法容纳的;国家和民众对于“民族”本就有不同认知,为了使民族成为政治代表身份,国家需要构造出框架进行整合。
  • dow
    01-26
    从飞虎队到民族识别确实独具慧眼,结论倒无甚新意
  • Rarseef
    11-25
    Mullaney老师的书。讲1954年云南民族调查、识别、分类的故事。1953年初期民调的全国400多个民族如何变成后来的56个民族?有关imagined communitie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 XFC
    01-06
    民族识别的虚妄已经是老调重弹了,作者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重点谈了学者在识别过程中所使用的框架,方法,对“政治”与“事实”的调和。中规中矩的一本。
  • Gobbledygook
    03-26
    博论。利用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和一位参与者的访谈,理顺了一次复杂的云南民族识别工作的线索。大致以时间顺序展开,顾及的问题意识所在层次较为全面,每一章末尾都有简单的机制分析,但最终的落脚却略感飘忽。直觉此书在历史学或民族学之外,具有丰富理论挖掘潜力:例如政治与学术研究的话语共生与角力(以及所产生的这一种semi-descriptive, semi-prescriptive的工作),或者对于“归类”作为一种统治模式的研究(“过程性的”、“自证预言的”归类)。
  • CG陶菲克
    05-24
    曾小萍的学生在斯坦福的博士论文,主要内容是对53-54年云南民族识别的考察。作者指出主导民族识别的是民族学家,民族识别的主要理论依据不是斯大林的理论,而是亨利·戴维斯的模型和民国时期的民族学。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叙述民族学家警告国民政府日本宣传的威胁时居然引用了Selçuk Esenbel关于日本-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研究——即使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也不能随便写,也要看了权威研究后再讲话,这就是优秀学者的精神啊。
  • egg-white
    10-17
    第一次presentation的書。打破了很多我以前的錯誤觀點,比如1954年民族識別並不是受蘇聯模式影響,而是由民族學家繼承的英國派遣印度殖民地官員Davies的分類法。重要概念是Ethnic potential,識別並不只是「發現」、「辨別」已經存在的民族,而是「有可能」在未來發展爲同一個民族,有「潛力」被政府順利控制的……
  • 功夫熊猫小碗熊
    04-17
    文笔流畅,资料丰富且互相对照,见微知著,既将历史进程梳理清楚又与当代状况对接,还渗透多种社科问题意识:民族主义—语言作为“科学地”生成民族识别和认同标志的标杆(霍布斯邦等),民族认同中国家行为的强力作用(安德森前言);国家理论—国家初起时与知识分子群体对接以“习得”管治术和生成统治分类学视角的过程(斯科特);知识社会学—中国民族学知识谱系如何追溯到19世纪英国人和民国时期(工作组成员早期学术活动);中共治下”科学“手段与纯学术目标的分离(林耀华根据列斯文献提出民族集团概念重组民族,与特定社会经济阶段分离),学术研究与政治目标的结合(民族识别不是单纯以特定分野来认知过去或现有民族,更主要是发掘族群进步与融合成民族的潜在可能,为国家介入创造空间,最终形成依托于国家工程自我证明和延续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