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读书评论:
  • skywalker
    10-17
    间断花了估计五六个小时来读这本书。这本书是由心理健康领域作者与记者金伯利.罗斯构思,联合研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工作者一起写的。感觉全书逻辑还是不够紧,在读的过程中,有种读了公众号连载推文的感觉,而且作者写作风格也很像写爆文的风格:就是渲染读者的痛点特别多,引导读者代入的文字篇幅很多。全文讲痛点,分析原因,给解决方案这个思路倒是很清晰,不过觉得讲得又不是太深入清晰,我读完也不太清晰到底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作者说这本书主要是写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其成年子女的影响,行文基本都是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我觉得我作为一个普通健康读者,每次读到你,有种被当做患者有问题的子女的感受,感受一点都不好。提个小建议:如果是想要科普给更多人了解,建议换个人称吧。
  • 草原上的咩咩羊
    10-16
    怎么说呢?还是那句,希望你不是那个需要这本书的人。而真正需要这本书的人,又决不是方法论可以救治的。但是治愈的第一步是觉知,你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受伤,你努力去抚平伤痕,成为那个所谓正常人,这一路真的辛苦了,但是,最终,你能做到,拥抱内心小孩,对他说,你真的辛苦了,很不容易呢,长大是件快乐的事!
  • 一只画渣肥
    11-21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本能的抗拒看下去,可能是会触发想起以前不好的回忆吧,让我感觉很痛苦,愤怒那一章的内容触动我很多,愤怒原来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反应,但总是发泄愤怒意味着自己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得不到休息,过度反刍过去的事情,加上自己的幻想,让自己的心情和状态陷入低谷,应该要多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及时反应自己的状态不对劲,深呼吸深呼吸,尽快调整心态。
  • 惠惠4点早读
    11-17
    与自己内心的小孩对话,让自己从低谷慢慢好起来,我们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我们曾经受过的伤,也不是我们故意的。
  • 橘子橙子和猫
    10-23
    踏踏实实的生活是治愈童年创伤的一味良药
  • π
    10-23
    边缘型人格患者子女的康复指南。因为边缘型人格患者众多,且大部分没有确诊,他们的子女更容易受到童年创伤。这本书不是关于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治疗,而是他们的子女如何从创伤中恢复的。
  • Lamentos
    10-15
    一本成人自救指南,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父母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如何重新看待这一切,从而重塑自我。
  • 读书的尹师傅
    10-15
    何止是父母需要学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与自己的经历和解,才是舒服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 读书画画的猫猫
    11-13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许多的东西,有一些让我们很苦恼,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们都能冷静的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永远都有选择,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
  • 墨零曦
    10-14
    通过与自己内心小孩的对话,让我们重建过去,把握现在,更加相信自己,从头开始做回真实的自己,重塑自我。
  • 財苑
    03-12
    我们指责别人影响我们的时候,就已经将权利交给了对方,让他来判断。可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自己来整理自己的过去吧,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说很自我,而且和别人划清了界限,我们应该在这个界限里面去规划我们的人生,别人都无从干涉!我看这本书的本意就是为了学习自己该如何与人划清界限,可是看着看着,我发现我最近又开始不自觉的散发负面情绪。我不该去指责别人的过失,一旦我这么做了,不就是再让他们来影响我的内心吗?果然,每一本书都是内心的成长!
  • 11
    01-22
    柔软的,小心翼翼的,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 祁十一
    11-13
    虽然是西方人写给成长在边缘性人格障碍家庭的小孩或成年人,but you know,非常适用我们东亚人。随便翻一页,都能看到那些时常发生在东亚家庭的现象。“父母的爱取决于孩子的外表、智力、行为,或者是他们一时的情绪。成年子女可能也会为意识到这一点而哀伤。”也是这几个月在沙溪过公共生活,近距离看到很多创伤,才切身明白书中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他们以自己的家庭为标准来衡量与他人的交往。即使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并不标准,自己作为孩子或成年人并不快乐,他们对正常的情况本该是什么样子也仍然缺乏概念。”推荐给所有东亚朋友。
  • 十三
    12-16
    从实用角度,不适用于我个人,因为我的主要养育者属于自恋型人格,所以《母爱的羁绊》更适合我。但本书对于主要养育者是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读者非常有帮助。出版后记特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