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读书评论:
-
[已注销]11-01没有通读该书。在改一篇关于南京中央大学的论文,参看书中一些相关观点资料。
-
周游06-21吾未见其明也,真心觉得至少就这本书而言,并没有多么论证深刻,语言高明。
-
千江阅10-02最大的优点是对除西南联大以外的学校内迁也做了介绍。除了内容有些偏题,后面大部分内容是写人而不是学校本身,还有词语和内容重复这些小毛病。
-
福尔梅洛12-12未来的后记中,还会有“夏君”吗?~
-
筱堂10-27丹青难写是精神,卑之无甚高论。学业与战事、学术与政局,值得关注,有所涉及,契入不深。此外,西南联大教授的西方留学背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十五年十月廿七日阅讫。
-
安提戈涅11-14每晚上去荒岛,读一点。读完了。无论如何,我是有着蓝色的血液,星球的世系。
-
吉吉范特西11-09中国有过好大学(偏文),而且是世界一流的,只是不在此时,而在民国,一所临时组建成的西南联大。在面对内忧外患,国之不国、家之无家之际,联大师生同仇敌忾、提携互助,以永恒价值追求为己任,在这破败不堪的“不毛之地”耕耘播种。教授悉心教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同学与老师也交流密切,“师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陈平原老师作为西南联大校友王瑶先生门徒,可谓继承了些许联大精神,向我们细细讲解联大岁月时,文字间也透露出对彼时文人的喜爱与尊敬,我们有福得以共享那历史中精彩的华章。希望自己也能秉承些联大精神,哪怕百分之一也好,于茫茫中寻得一份厚重的意义和洒脱的趣味。
-
大甜甜~~01-30从个人角度而言最喜欢最后一章,西南联大的骄傲终究还是在学生身上。王瑶、季镇淮、吴宏聪,这一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都成长起来了。
-
阿远01-15通篇不断的重复,即便演讲稿出书也该适当编辑啊,这是对读者极大的不尊重。文章所谈的对普通人的心态史感兴趣,可引用的史料大多是大家啊。
-
野生02-05这是在北大上了陈老师一学期课之后读的第一本书,从以前读他的书到今天上老师的课,这种感觉太棒了。老师对于一个命题常常能有深入的思考和发挥,而且多能站在反思和不局限的立场,这是很难得的。比如在国内热捧西南联大的时候,老师把整个的战时大学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
-
金剛怒目07-05书中各章,在课堂内外多少听陈老师口说过,但从ppt和口说变为整齐之文章,自又不同。陈老师的文章好读,不过好读的同时,有时候会让人忽略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此书四章各有起承转合和问题脉络,实非散文随笔。
-
cub1805-05陈平原书和文章出得过于频繁,勤奋之余难免稀释了质量
-
江海一蓑翁10-30本书收入了陈平原先生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大学风貌的四篇论文,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管窥当时中国顶级大学中人和事之全貌。考证详细,同时饱含深情,值得一读。缺点在于各篇之间的内容重复比较多,而且部分用词造句的重复率也相当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
-
海阔天空祝沽笙05-11本书收入了平原君的四篇大作,分别处理了抗战时期的西迁大学、西南联大弦歌不辍、内迁学人的旧体诗写作以及联大学术传承的个案,各有千秋,也各具特色,虽然前两篇出现较多重复遗憾地降低了这本书的可观性,但总的说来,平原君一向推重的“情怀”贯注在这几篇大文章里,还是很能让人感动——而且,现场听他演讲这些内容,效果甚至还要超过实际阅读。第一篇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在西南联大之外腾出大量空间挖掘其他抗战内迁大学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第三篇则深入体贴战乱时节饱经忧患的读书人的复杂心境。两篇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则一者宏观,一者微观,从不同视角重新解读“西南联大神话”之所以能被构筑的原因,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之间心灵距离的拉近,这才有了他们“相濡以沫”、共食甘苦的种种值得无限追怀的轶事。
-
ly的读享生活08-13陈先生这本书立意深沉,是很有价值的中国大学史研究。小缺点:有些内容重合度略大。比如“弦歌不辍”这个词在书中至少出现了4、5次,还有“别有幽怀”“压在纸背的心情”等词都出现多次,即使是个好词语,这么频繁出现也让人审美疲劳,有厌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