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牢笼:厌食症的心理成因与治疗
读书评论:
-
阿尔里斯01-04跨越时空的对话。祝大家都能快快好起来。
-
鷿鷉鷿鷉12-17因为Eugenia Cooney对厌食症产生了一种猎奇的好奇,对我来说是个越陷越深的兔子洞,所以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描述非常精准,只是这本书貌似对ED的严重性描写太少,只讲了康复的例子,却没提及更多康复失败而暴毙的患者。
-
-12-16对新的领域有了浅显的了解 要是翻译再通顺一些就更好了
-
穿过公园12-29我完全能理解她们,理解她们对月经的恐惧。我们不想再长大了,一种流失得以忍耐另一种失去…到底什么才是本能?
-
寒烧白12-29神经性厌食不是关乎体重和食欲的疾病,背后藏着心理疾病才是关键。面对未知与困难,勇于反思,不断探索的人终会痊愈。也总有执迷不悟中病了一生错了一生的。
-
范文婧12-27很意外我居然也有一些related的片段,也许女性的生命体验就是如此相似吧。不过我也在想,把“原生家庭”作为主要的病因是否是合理的?毕竟整个父权制对女性外貌的苛求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可不止是家庭
-
喜欢书多过人12-293.5分左右。比较薄的一本书,对厌食症以及心理追求、关注度追求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梳理。尝试去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厌食症,为什么出现厌食症更常出现在中产及富裕的家庭。(但相比《正午之魔》对抑郁症的描写,这本就的确没有那么让读者感同身受)
-
Peggy02-05更多的是展现厌食症患者患病到痊愈的心理变化、家庭对厌食症的影响,书的后面几章比较重复,并且关于性别与这种疾病的密切联系没有深入探究。
-
Foam Illusion☆02-09非常感谢三位译者的翻译工作,翻译得太好了,语言流畅自然,完美地把进食障碍患者的心境由英文转为中文。发现三位也有进食障碍病史时内心真是百感交集。能找到这本书,并且精准展现其中内容的,除了亲历者,还能有谁呢?鲜有人能意识到一本小众又老旧的专著对于曾经历过/正在经历病痛的人来说会是多大的慰藉和帮助。全文不长,没有佶屈聱牙的术语,但却是字字泣血。“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他们唯一可以行使控制权的角斗场。”“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流放的人一样,抛下了所有重要的事情,被判下了永恒的孤独。”进食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残酷行径更像是绝望之下最后的求救手段,这样巨大的悲哀到现在依旧令我心碎。书中多次强调了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事实,一个家庭中生病的那个人其实是最正常的人,病人背后的家庭才是病入膏肓的。
-
Prunus d02-07读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比较早的,倾向于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成因的剖析,对于厌食症这种极端的认知失调有成长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女性的苛责倒没有多着墨。
-
傻傻傻02-03高中和大学都分别经历过一段轻微的进食障碍
-
豆友21210464012-23相对于题材的新颖性,这本书很老了,写于1978年。由于是厌食症患者翻译,我相信如翻译所言,时代改变,许多背后的成因依旧类似。金色牢笼是自造的,我相信,人或多或少的都给自己造了笼子,此时此地的我也是。
-
morendo01-27很好。/疾病持续得越久,个体就会变得更加孤僻,变得完全自我陶醉的危险也就更大,更容易被离奇、不正常的反刍思维所控制。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长期的厌食症状态可能会永久持续下去。我曾见过四五十岁的女人依旧在自豪地为自己骷髅般的身躯辩护,重复着那句因为觉得饱而吃不下饭的说辞。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饥饿产生严重的生理干扰使得这个状况自我延续。饥饿的有机体就像一个封闭系统一样,无限期地在降低水平维持运作。饥饿对于心理功能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样一来,那些厌食症患者所持有的扭曲观念和他们对食物的反刍性关注就被保持了下来。只要基本的心理反应还取决于饥饿的状态,在一般心理治疗中进行再多的心理分析也是徒劳的。/
-
桑里巴人01-24厌食症的心理学背景原来不仅是对瘦的渴望。不过这本书很多内容重复,章节之间重点区分布明显,好像从头到尾每一章都是一个意思
-
莫里斯07-30饮食障碍群体非常值得关注,典型的社会文化导向下的躯体化疾病类型。
-
小波福娃03-11好看,有些细节真实到惊人。
-
蓟川02-25有幸提前读了稿子,也写了很正式的荐语,但相对不那么正式的可能才是我心里最想说的: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是由三位亲历者推动的,确实很不容易,这些年看到国内的精神障碍亲历者社群也慢慢发展了起来(虽然也有曲折),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终究离不开更多亲历者的参与和倡导,但在污名歧视还很严重的当下,能够站出来的我觉得都是有着最大的勇气、毅力与实干精神的,当她们愿意为了那个存在又或许还不存在的社群发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自己,对于任何精神障碍来说,病耻感的突破都是很不容易的,而要想再进一步去为了社群而发声则更是要冒着被群嘲、奚落与攻击的风险,但我看到还是有她们在坚持,而且已经做得很好,这实在是这代人颇可引以为豪的地方,管它什么,我觉得要这么干,那干就对了,每每看到她们的存在就会让人相信精神健康的明天一定是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