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政治暴力和国家

读书评论:
  • 弘毅
    07-14
    不能说不是一本好书,只是学术性太强,不太适合我读。如果看得懂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那么中国社会为何充斥着暴力这件事,就如同一位裸女从你身边经过一样,你会看得很清晰。
  • 飞碟桃乐丝
    01-05
    方法论上,在之前的恐怖主义研究和社会运动研究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关于社会运动的中观分析框架。在比较研究的视角中分析激进化的过程,希望在抽象理论与案例研究的鸿沟之间架起桥梁。随着时间发展,在左翼恐怖组织为他们理解的革命事业而用暴力回击国家的不正义之时,作为左翼恐怖组织对立的国家制度体系及其应对策略在宪政框架之下进行了深刻调整,而且作为左翼恐怖组织基本背景的左翼——自由主义运动,也震惊于一次次的暴力血腥事件,进行了深入反省,并经历分化。起始于六十年代的抗议周期,在九十年代趋于结束之时,左翼恐怖主义已经完全衰落乃至最终消失,国家制度体系在调整中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具有回应性。左翼——自由主义运动家族在随后的一波波社会运动中则走向温和、务实和富有建设性,并且与国家制度体系建立起沟通、合作关系。
  • 文化职业人
    04-13
    很不错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以前认识抗争政治的重要视角
  • 夜雨寄北
    05-06
    读的第一本系统地讲社会运动的书,中规中矩。
  • 夏夜寂寞属壁虎
    04-12
    虽然觉得最后的结论未免失之草率也有其局限性,但一些个人政治投身动机和地下组织的成因的观点很有意思。
  • 东山
    05-27
    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但是这样的话题似乎在一步步走近,唉!文章的逻辑,结构都很吸引人,相当不错的一部比较社会学。其中印象深刻的一章,虽然刚开始的很多观点已经让我感兴趣,却是关于个人投身的一段。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曾经投身于极端暴力运动的人的回忆录采访等,让我看到了暴力组织的另一面,那种宗教般的单纯,虽然那种意识形态比较难以接受,但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互依赖甚至相互捆绑,还是带来了剧烈的冲击。突然之间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或许1984那样的反乌托邦小说,这也应该是符合现实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场景吧。正如之前的逾期,国家的政治文化,也就是警察的应对和其他意见的被吸纳机会,决定着未来的走向。这个受现实和历史的影响,也只能身在其中!
  • 野客
    11-03
    边读边比对香港,模型化社会运动挺有趣,有些结论颇有预见性。
  • 芒鞋
    11-26
    中规中矩,很有启发。就是它了。
  • 贝加尔海
    02-16
    revolutionary coalition是怎样逐渐变质的。#过程追溯可以做范文了#译文略减分
  • 查水表的
    08-20
    跳着看完,从宏观的政治社会背景、中观的组织团体和微观的个人动机三个维度考察了政治暴力在社会运动不同阶段的演变,是一个合格的比较政治研究,研究方法和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 白菜丸子粉丝汤
    07-06
    虽然最后结论老套,但是中微观层面的研究挺有意思的。
  • 川萍
    08-10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然似乎也只能成其为麻雀。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比较分析了六十到九十年代意大利与德国的政治暴力问题。在宏观层面提出了抗议管制和运动之间复杂的调适关系,在中观层面上梳理了两国激进组织的发展脉络并呈现了资源动员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微观层面上聚焦实施暴力的个人心理转变,指出了友谊网络、孤立状态及现实感缺乏对暴力行为的促进(或恶化)作用。本书是一本比较政治学著作,因此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分析理论性很强,微观层面则有史学研究的感觉。但由于作者的政治学理论关怀,制度和组织层面的分析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尤其是对两国政治文化遗产的分析只是简单提及。德国对它的民主及战争历史的回顾、反思和记忆是战后社会与知识界的关注重点,应作说明。最后以越战抗议运动验证结论,程序严谨,给人很深的启发。
  • 豆瓣在逃江湖骗子
    05-14
    非常厉害的一本书,探讨了政治暴力的内容和形式,从宏中微三个层次致力于暴力的解释,个人感触最大的还是微观层次的工具倾向和宗教倾向,理想主义是不是信仰的一部分呢?我们站在怎样的视角去理解国家的观念呢?改革和革命,精英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那我还是选择以福柯的权力观点去理解吧
  • 举着爪的小狐狸
    03-21
    这书太tm有意思了,哈哈哈哈哈。
  • Mr.S
    09-06
    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去解释社会运动激进化或称暴力化的缘起与过程。
  • Feuerträger
    09-13
    结论又回到了“民主越稳固、政治暴力越难以散布”(p.260)的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