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逃
读书评论:
-
lingyun12911-2820161112北新网,20161120收到。20161125、1127翻一遍。写得略简略,十年写了十万字,但可读。抄家、谣言、藏稿,还可以。本系列还有四种,估计以后应出合订本。
-
木容子07-20继《一百个人的十年》之后,读的冯老第二本关于文革的书。这是一本很冷静的口述史,一个活着的人在劫后重生之后重新回忆文革,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用他的话说,我们对那场社会灾难与时代疯狂太缺乏想象力。一本不太厚的书,却是别人血泪交织的十年坎坷飘零。在那些平静的文字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实打实的恐惧。可是精神和爱,是在脑子里赶不走的。我想正是这些支撑着他熬过了这场浩劫。读到最后,深感活着已是命运的垂青,可活下去又何尝不是一种悲惨:那些被摧残和毁灭的人性,那些被打倒和隔绝的精英与知识,那些被浪费的青春、才华与时间,永远无法弥补。我们需要学会去审视历史的荒野。借用驴得水的一句话: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那么以后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
xi²11-24文字真的很神奇 字字句句没有大喜大悲 可是那种心里的无助 痛苦 绝望都扎进了你的心里
-
半隐05-04对于自己在文革中一些作为的反思(尤其是当时的写作),是很有意味的。但整体的纪事并不太出乎已有的了解。前两天刚读完《上海生死劫》,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相较之下老太太的叙事等等要更为出色。
-
荒城06-06还行吧,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很少看他的作品,文笔功力就是这个水平吗
-
No Surprises02-12最近同时在读《暴风雨的记忆》和《无路可逃》,此前读了《我与父辈》,总算搞清楚了三位作家并不是同个时代的。文革开始时,冯骥才已参加工作、北岛还在北京四中,而知青上山下乡时阎连科只是个孩子。但为什么总会觉得他们是一代人呢?可能和文字风格有关。上学时读过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和一些短篇小说,总觉得他的文字市井且轻盈,而阎连科的文字太过沉重,北岛仿佛永远年轻。但读了冯骥才的自传,才更佩服他那份轻盈,仿佛是与生俱来一般,即使在那个年代也没过多怨天尤人,还苦中作乐。无论是回忆他的家两度被毁,两度从废墟上重建,还是一些同事在文革时斗人的残酷冷漠,他就像讲故事一样,仿佛自己是旁观者。但是反思用文学进行抗争时,他依然为自己某些时候被“异化”而惭愧。虽然这本书言有尽,但似乎有更多未言说的潜伏在文字后。
-
爱神眨眨眼07-01无限循环,死胡同,走不出去了,“过去”鬼打墙了!
-
风寒如雪12-29非常私人化的记录,但这私人化本身也有价值,作者没点明的细节的蕴意,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
皮皮牙子08-20复习一下,预习一下。
-
nothing传叔10-26避重就轻,自己出身一笔带过,抄家批斗长篇累牍,顶着口述史名头的流水账,比高尔泰《寻找家园》差太多了,高尔泰那种境遇才叫无路可逃,看在有点文革细节的份上加一星。。。
-
齐物秋水09-19冯骥才的文字略有欠缺,但作家的良心可敬。
-
danyboy02-03回京时飞机上读的。这本是冯骥才关于十年浩劫的回忆录,包括他的抄家、结婚、当逍遥派以及76年的几个大事件,写得非常流畅形象,值得一读。所措意的,1、文革的可怕,并不是初期的打砸抢,那些羞辱和暴力是短暂的,是可以扛过去的,真正恐惧的是人通过国家机器对其他人无微不至的压迫、窥视、迫害。文革作为历史事件当然已经过去,但只要在今天的体制内呆过、对体制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那种本质的东西还在,无非是程度深浅罢了。2、冯骥才的秘密写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没有心境,所以写不出满意的东西来,但我的环境总比当年要好,现在我的问题是旁骛的事情太多。3、从冯骥才差点当了造反派来看,当人处在后世被追认为重大历史时期的时候,即使天崩地裂,其实人也是浑然不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