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

读书评论:
  • Moonice
    12-20
    可以反复看。其实写的观点不多,但总能激发特别多联想。毕竟我们都是数字一代了。
  • LunA
    02-02
    非常推荐。实际上本来有很多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学习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东西和搞各种发明创作。但因为开始习惯上网,到现在喜欢刷微信刷短视频,我们的大脑习惯了被娱乐,而不是自己去创造有趣之物了。自我越来越空洞,但再多的网上刺激也填补不了自身的实弱。谨记谨记。
  • ARHAT
    01-12
    以为是认知学术书,但是电子设备对幼儿影响。
  • 神奇
    11-14
    作者给网瘾开出的诊断书,具体生动而不以权威自居
  • 香菜加满
    01-03
    做为心理学小白,除了个别心理学术语难懂,别的看着都挺有趣的。
  • 一只顿悟的咸鱼
    02-04
    只说问题:电脑、手机玩多或上瘾对人的大脑及认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却不给出戒除方法,差评,还医生写的…
  • 流羽
    07-14
    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多交朋友,多看书。少玩游戏,早点睡觉。作者分析了现在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多的信息,太快的节奏,让我们永远焦虑且疲劳。难道这一切都要怪技术的错吗?好像也不对。远在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就已经面临了现在的问题。它不过是放大了一切。所以回到内心,回到生活,回到面对面的人。把自己变得有趣,让自己沉静下来,恢复探索的勇气,捡起想象的翅膀。才是解决一切的办法。
  • 用心棒
    09-20
    都是常识,没什么干货。结论就是:少碰手机少上网
  • 恶鸟
    06-20
    读完新书《劫持》,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数字儿童和网络方面论述让我想到了尼尔·波茲曼另外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见解真诚深刻,且有科学依据,分析了什么是思维方式,什么是注意力分配,什么是智力,策略性和创造性,有了跳耳朵之后,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触。
  • 大青
    02-03
    依我来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太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最顶端的工具、冰山上的尖峰、所有的这些“太多”的最终汇聚之所。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有了太多的产品和太多的金钱,于是就有了大规模消费主义,关注物品多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网络约会的可能对象太多,于是满足和亲密关系就没有了;太多脸书朋友,于是就没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了;太多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接触到碎片式信息,而不是对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吸收。一切都太多了:我们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就如同负载过重的机器人,没有能力吸收或者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不得满足……
  • Zhuo
    07-22
    作为一位专业研究者及治疗师,作者对沉迷于数字媒介对个体甚至整整一代人的影响已经分析得很全面了。有几个观点引人注目:沉迷游戏及数字设备对创造力的扼杀、人生中重要过渡时期更倾向于沾染网瘾、现代社会对父母的更高期待导致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字设备。总而言之,放下手机,拒绝信息过载与过分刺激,重新投身真实生活。
  • 黑袍法师猫道夫
    08-05
    这是我看得最认真的一本非小说类的专业书籍,并且边看边思考怎样看待和帮助自己改善数字成瘾的症状。我想更多的需要读这本书的是有了孩子的父母亲,要善待你的小朋友……
  • 没溜儿
    01-19
    ◎这书得伴着《童年的消逝》和《群体性孤独》看。里面有一部分的理念是相同的。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是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控制是一个大问题。用好了,就是所向披靡的工具;用不好,就是带来伤害的祸根。而这只是因为好与不好的界限太过模糊,一不小心就越界了。新技术总是被形容为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类的进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你可以看见游戏成瘾、网络喷子、恶臭的粉圈文化、性瘾等的成因。而儿童,作者的观点是:孩子在两岁之前不要接触任何电子设备。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孩子最好在四岁之前都不要接触电子设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是比较保守的,我们的限制是六岁。六岁以下的孩子就相当于海绵:你希望他们依赖你,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受到数字技术和媒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