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读书评论:
-
小草04-02徐旭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远古时期的历史,并根据相关的史料记录成文,系统的为大家讲述了中国远古时期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小楚02-26这本书已经绝版了,难道今年商务印书馆要再版此书?期待……
-
太常令06-10令人惊叹的史学素养,令人惊叹的学术能力,令人惊叹的广博视野真的是中国传统学术人应有的样子
-
天净沙秋04-23《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史传说的重要著作,早已成为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典范。徐旭生先生在本书中提出的古代部族三集团说,对中国考古学影响深远,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就有它的影子。对于历代相传的古史系统,作者虽不相信它的历史真实性,却也审慎地加以处理。本书得出的结论,部分已经得到了后来考古发掘的证实,一些观点和假说则为古史传说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小的可能,对这些结论、观点和假说的进一步讨论将有力推动上古史研究走向深入。
-
吕归尘05-22神书再版!感谢商务!徐先生这部大作对某的历史观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啻为上古史学习路上一盏引路明灯,然其广博深渊非常,难解处颇多,仅能附会皮毛而已,故定当勤学以探精,勉之勉之。
-
常无有09-18虽然说了要确立文献可信性的等级,可你仔细看论证,完全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和解释。自信比古人更懂古人,就差直接跟古人说,你认错祖先了!但事实上徐先生连“苗民弗用灵/令/命”这种基础的训诂都不懂。这种以氏族,巫术等民族学概念生吞活剥、暴力拆解古史传说是行不通的。如果这都不明白,就根本没资格读先秦书,研先秦史,无论他是什么导,什么长。最后,对于老先生,不打一星就是最大的敬意了。
-
某熊03-31后古史辨时代的三四十年代,蒙文通、傅斯年以及徐旭生相继对“疑古”进行检讨并有意无意重建古史。徐旭生与前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法国所受的哲学训练使其另辟蹊径以神话视角分析古史。所附Frazer“洪水故事的起源”非常重要,两相对比可见徐氏所受社会进化论影响之深。(读的文集第一册,单行本还未出
-
唐星07-05作者从一种科学研究的角度,重新解释古史传说,重新架构了我对古史传说的了解,抛却了之前神话所构建的古史认知。我感叹于徐先生对各种古籍资料的了解,以至信手拈来的境界,又感慨自身阅读之浅薄,不能更好理解其中一些论证过程,实在惭愧。
-
徐介和08-13纯粹以传世文献来还原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说共识,完全不依赖考古材料,是优点也是缺点
-
蓂生十四叶11-10发现二里头第一人,提出上古部落三分天下的格局:华夏,三苗,东夷....这在当时“中原中心说”被普遍接受的时代无疑是爆炸性的...苏秉琦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念,由此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1959年提出夏墟在偃师/晋南的猜想,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被发掘,老先生不顾年迈,每日步行20KM,多次只身探访“夏都”。令人倾佩!书中提及上古五帝,大禹治水的可能区域,探讨了三皇和神话中的几位人物,讲述了自己如何去其糟粕,选其精华地读《山海经》,治学之严谨,之执着,对古文献信手拈来的功力,无不令人叹服!大师之后,可还有大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题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夏还是没发现被佐证,还不是因为文献学的缺席!恨不能与老先生同时!
-
风吹草低牛小羊10-13内容我无法评价,但写得太生动了。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个性,而且是很浓郁很真挚的个性。
-
明道见性01-30神作。徐氏识见之精卓,学问之深广,极可惊骇。
-
天城的海豹01-11但就论证蚩尤是苗族的草率,就让我不敢相信其他部分
-
智术师07-31本书乃是徐旭生的学术代表作,可与苏秉琦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结合阅读,中国上古史与考古学研究必读书目。徐旭生对民国时代“古史辨运动”的态度是针锋相对,其序言中称顾颉刚“走得太远,又复失真,所以颇不以他的结论为是”。因此,阅读本书时要特别注意徐旭生对顾颉刚和古史辨思潮的回应与批驳。另外,徐旭生虽然在序言中大谈马列主义(这是时代特色,谁也无法免俗),但特意引述自己以前的一段文字——“个人自欺,一定变成小人;国家自欺,也一定要失掉国家的资格”,读者如若看到这篇序言写于反右运动开始兴起的1957年,一定能明白他的苦心孤诣。尤其巧合的是,徐旭生这篇序言写于1957年5月14日,15日毛泽东就撰写了著名的《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历史之诡谲,于斯可见。
-
洛夜沁河寒02-03单从文字,即可知考据史料之浩繁,徐旭生考据治学功底之深厚。从过眼烟云中,凝聚成一本煌煌专著。//奈何所谓才疏学浅,心思不定,到后面未能细细遍览研读,只是粗略一观。但前篇所读,已然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有心思能再读一遍。
-
imagine03-30经典之作,以论证对抗极端疑古派,论述细密严谨,所引文献广博,将神话传说祛魅,以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视角解剖早期古史神话,“三集团”说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徐偃王考证非常精彩,除此之外,很多涉及到天文、星象、地理的论证,看着是神乎其技,但我才疏学浅,实在无法领略,还是得多看书啊……题外话,即便此书由于创作时代的“需求”,徐炳昶掺杂了许多“时代”元素,也难免逃离于时代之乱,被斗而死,真是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