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影集: 新见唐代道士碑志疑义举例

读书评论:
  • mio__
    01-27
    确实很像几篇考证文拼成的一本书
  • 鑑外觀
    04-21
    警钟作用加一星。但不得不说,考证相当表面。且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作者自述中坦言的,因无法看到原石而难以还原拓片的生成史。仅靠文本内容完成辨伪非无前例,但对功力的要求实在过高。对于其中一些墓志的辨伪仍存保留意见。
  • 凌山采芳荪
    05-26
    新材料的辨伪刻不容缓
  • 张一玄
    03-19
    读完感到,作者确实如自己所说“并非碑石研究专家,于碑铭义例、碑石考古之学均未窥门径”(173)。“辨伪”文章很容易写成既定其伪,然后从各方面寻找疑伪的证据,只要是不容易解释的或者与目前认知不相符的都一概斥为伪作这种模式,但真正的辨伪不应该是两个方面都尝试,在真正走不通的时候才确定它的伪么?又或者抽丝剥茧,一层层揭示伪的生成么?如杨讷“丘处机一言止杀考”那样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难以解释的地方恐怕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吧。此外,文章对古往今来拓片的流转与售卖似乎也所知甚少,多凭想象。如几乎都是根据孔网店家地址推测墓志所在,但孔网注册地不等于店家实际所在地,再则即便相同,出售者也未必是墓志的拥有者。46页,元—王象之—宋,46页、197页《至大金陵新志》—《至正金陵新志》。
  • 草蟲
    10-23
    态度值得敬佩,具体说法多有可商。号召大家要借鉴“考据学、文献学、史料学以及所谓语文学”的具体方法,其实自己也没太借鉴,还是靠态度和感觉。后记引陈爽、史睿,自曝其短,反倒显得收敛而真诚。
  • 翁德尔
    06-03
    态度可嘉,很多来路不明的材料要仔细辨认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对这个行业的全面剖析,古人伪造碑刻可以做一个窗口,现代人的伪造属实利欲熏心
  • 电击治疗
    11-23
    牛逼,除了悳勇师《中国印刷史研究》就没读过这么爽的历史学著作
  • 桌游手生
    11-14
    要不是找不到裁缝店,我才不来院办翻书。零零碎碎终于看完,像我这种于道教一无所知的,大概就看个小引绪论,难以乐在其中,体会清虚道法。作者用来质疑伪刻的道教术语我一概不通,一种模糊的感觉是道教似乎现在做的也像士族,更关注一个时段的人的互动了?(贻笑大方了)比起质疑,其实作者大声疾呼应对制作赝伪进行留意似乎更有共鸣,某种程度这是与考古成果公开周期长而高校论文要求逼迫所致(我也有所委婉了),作者提到的作伪者开始进行专业学习反而与这个比没那么可怕了。不过我好像不想作者那样批评的很委婉而有见地,姑且胡说。说是借鉴兄弟学科的道教史,其实也是在说整个历史学尤其中古碑刻怎么把金石学知识传承到学术研究中,退回乾嘉总是容易的苦功夫,但是需要新探索以适应新形式。陶弘景一篇倒是不一样的有趣花活似乎。
  • 文禾斗
    01-28
    真就“唐史毁于碑志”咯。
  • 粉红色的后果
    03-27
    有个性的一本书,从书前所附阅读推荐顺序便可一窥。作者能够赞同悳勇辨伪文章的嬉笑怒骂与龟毛,亦可遐想“怒汉”之称。吴老师上敦煌学时曾提到道教研究在材料上的苦闷,“道经是秘不示人的;道观只收一小部分,掌握在最高层的道士。社会上真正阅读过道经的人是不多的”,同样道教史研究对新出碑志更加饥渴,一方面是没有证实真伪便冒然使用来路不明的碑志,一方面也助长了伪造道教碑志的市场需求。作者在很短时间内便推出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道教研究在是否利用非考古来源碑志时,更倾向用,由此忽视了辨伪。道教碑志伪造门槛更低,①历史学者、文献学者缺乏道教知识,道教学者又缺乏历史学、文献学知识②道教的记载常因“儒家本位”而缺失,缺乏传世文献记载并不罕见③道教研究中许多细节尚未得到描述,辨伪更困难。雷闻是靶子。
  • 马上到站
    04-09
    行文匆忙了一些,指出了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学者对“新出(造)”碑志拿来就用,不加辨伪,存在很高的风险。前景很不乐观。一方面学界抵不住“新出”材料的诱惑。另一方面,辨伪太难。早期造假多是根据真志改动些许,这样只需要找到原本即可;或是有一些硬伤。现在造假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了,辨伪难有决定性证据(比如作者提出的部分证据,就有豆友反驳),造假者肯定不会站出来承认。即便墓志是真的,也不会有收藏家出来说“原石在我这,来检验吧”(毕竟非法)。任重道远,很难处理。另,学习了不少E时代辨伪的话术。
  • Perserkatze
    04-07
    非常有冲击性的一本书,具体从道教入手的辨析不太能看得懂,豆瓣书评论区好像也有过不同意见的讨论,但墓志造假这里是大开眼界了,以及感觉先入为主判定墓志为真/伪再去和史料对应就……书里作者自己和作者“批判”的都会有点这样的问题。
  • 菅原舜水
    01-11
    眼疾故,只是匆匆翻阅,有些地方没能细读。作者对志文中用语的一些质疑颇为牵强,可以再多找些语例或者出典。一些墓志的辨伪,我也心存疑惑。只是,我认为作者对新出非科学考古的史料做出的严厉批判对学界是特别有益的。面对非科考的文物史料,学术使用上是有伦理问题的。但在如今追求新材料、大发论文的时代,这一伦理问题被彻底忽视了。这本书的辨伪是否成功可以讨论,但希望由此引起大家对非科考史料伦理问题的重新重视。
  • 文在兹
    01-11
    非常刺激的一本书。好多方重要的唐代道士墓志在作者看来可能都是伪造。关于碑刻辨伪,无论同意与否,本书都会是一个重要的标本。当然,最期待的还是雷闻老师的回应,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