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读书评论:
-
番茄盖饭04-30这个故事质感真实,细节详实,很难令人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它真正发生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书越少越好。
-
山寨05-21或许是非虚构作品读的太少了,这本书读着很累,但对于后半部珍妮弗的人生确有感同身受的地方。作者对于案情的描写忠于事实,但法庭上证言的部分与之前警方审讯的内容重复太多,不免味同嚼蜡。与同是非虚构的《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相比,代入感和震撼程度都差了许多,大概是叙述视角和文字风格的关系。
-
荣药05-22看前面的部分时心情并无起伏,脑子里只是在梳理分析,但到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时,突然感觉对这对父母和女儿都无法再说出指责的话,只有深深的悲哀。
-
让爱先行05-24惊悚的故事,严厉的家庭环境可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心智却是扭曲的,在“微笑面具“下藏着的是对至亲的仇恨、极度的叛逆。“别人家的好孩子”塑造了听话的空壳,却扼杀了天真和烂漫。所以善解人意、性格稳定、经常鼓励认同孩子、善于倾听的父母,更能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成长天地,只关注分数成绩面子物质,满足自己畸形期望的父母只会让小孩越来越极端。珍妮弗对黄志光的迷恋是非理智的,因自身缺少安全感而寄希望于他人拯救自己,进而从情感上绑架控制对方,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也证明珍妮弗没有独立人格,只能依附于自我执念。
-
笹之雪07-28不太明白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强调珍妮弗“是反社会人格”、“进行了非常规的骗局”,在我看来是单纯的东方式鸡娃教育的失败逼她在错误的人身上寻求避难导致滑向深渊,黄志光在舆论上几乎完美隐身,甚至被塑造成一个被控制了的受害者,我个人觉得有失公允。
-
sarahfish07-27最吓人的难道不是本文作者后记的最后一句话?
-
Cheer.S06-03这是根据真实案件写的书。案件的还原与庭审描述得详实而无趣。对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的探讨也很局限,可能因为没有采访到事件当事人。另外作者的语言有很强的倾向性,就差没把穷凶极恶恬不知耻这类的词语刻在乖乖女珍妮弗的脑门上了。心理学家的后记倒是客观又深入,有一定的借鉴性。虽然阅读体验很一般,但回头想想这个案件真是一个惊悚的悲剧,不仅仅是对子女有过高期待严格要求正确与否,而是抗压抗挫折教育的失败。珍妮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我没有独立的人格,她的人生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从他人身上认可并拯救自己,也是给我们的教育焦虑敲响了警钟。对父母而言,给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打好基底,包括是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体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善良的人。
-
醉影红06-27没有采访到当事人,就很难客观深入地分析缘由与心理,也就后记里的心理医生的分析比较专业合理。
-
小蚁anti07-02“好想做个全新的人呀”
-
苏伦01-26全书最黑色幽默的一个细节:珍妮弗要求里克杀死她的父母,“听了这话,里克当时就说,他觉得珍妮弗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自己是黑人,这纯属种族偏见。里克很恼火,让珍妮弗“有多远滚多远”,然后气愤地挂了电话。此后,他再没和珍妮弗联系过。”
-
临素光06-25【2021第19本】一个24岁的女孩如何从出类拔萃的“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一个雇凶枪杀父母的冷血恶魔,在这种骇人听闻的转变背后,除开她本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凸显的是亚裔家庭普遍存在的专制打压式教育方式的弊病,父母反对的问题男友、逼子成龙的传统压力、职业规划的严重分歧、不同性别子女的差异对待……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可能遇到的两代冲突,最终积累发酵,演化成不可晚回的惨剧。书中对于主谋女孩做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她撒谎、伪装、自残,成为了一个披着受害者外皮的冷血加害者和控制者,我甚至感觉,就算她没有对父母下手,早晚也会对那个她爱得死去活来的前男友下手,毕竟,当他想要离开她,有了喜欢的新女友,不再能满足她被关注、被宠爱的全能自恋幻想时,她的骚扰、恐吓和操控就已经表明,这是毁灭的前奏。
-
Xiaojin05-01这就是那本,读完书稿之后很久不能平静的书。我从其中看到太多的共性,多数人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而且幸运的有一些转机,让我们幸存了。但是那些存在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真的有被解决吗?真的被看见了吗?恐怕不但没有,还很吊诡的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甚或是人生的种种决定。很荣幸可以为这本书做设计,尽了绵薄之力。非常推荐第三部分的心理分析,以及第四部分的总结,本书并非为了评判是非抑或是讲一个猎奇的犯罪故事,而是“尽可能的抛开他们的犯罪事实,着眼于他们人性的本质来看待整个案件。”可以看到一家人如何从“爱”开始,走向悲剧,而其中又有多少机会,原本是可以扭转结局的……
-
幼犬专用香波05-17三星全给另一个心理医生写的后记(混乱型依恋人格的解释很合理)。作者的价值偏向太强了,就差没把“乖乖女珍妮弗是彻头彻尾的反社会杀人犯”这句话写满全文,书里放的图片也引起不适(监控录像媒体照片先不说,当事人之间发的私房照也要放出来是什么意思),最后写的“微笑”先生的故事也让人好不爽。全书提供的内容只是亚裔鸡娃父母诞下魔鬼鸡娃惨被反杀,而鸡娃的帮凶是一群生活落魄的贩毒者和被长期控制但乐在其中的前男友的故事。魔鬼的特质只是珍妮弗生来脆弱的性格扭曲所致(没有比这更冷血的论断了)。然而,越战下成长、逃离的移民父母、只有疯狂鞭策、打击而没有认可和喘息空间的家庭、隐形的姐弟差距,孝道和家丑不可外扬的“面子”问题等等,对这些因素没有深入合理的分析,再多的材料也只是堆砌。也许,“父母杀死了她,她也杀死了父母。”
-
Chole_Ma05-17这本书让我怀念青春,我想起几乎所有的我们都曾经遭遇这样的被比较时刻,我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会说谎,并在被揭穿之后,仍然继续尝试说谎。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无法面对自己的平庸的真相,还是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平庸的真相,以致于成长多年在爱情里仍是讨好型人格。我只能说也许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幸运的,至少我已经学会了坦然面对,尽管这坦然仍需无私的爱来救赎。如今面对自己的下一代,仍需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社会的评价系统裹挟,这其中耗费的心力,只有冷暖自知。
-
顾习习05-14案件和庭审部分写得紧张刺激,第三部分试图对亚裔家庭教育进行探讨。作者看似中立,阅读过程中却时常可以感受到其较强的个人偏向,某些词语的选用及对当事人心理和行为的直接判断使作者强烈在场。令人疑惑的是:案发后网上匿名言论是否可信,直接引用是否合适?(“我们经常打情骂俏,她会说她想那什么什么……你懂的。幸亏当时我没跟进。她控制欲太强了,而且明摆着是个撒谎精。”)在分析Jennifer心理问题时引用单一专家判断反社会人格是否合理?(后记中另一位心理学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此外,尽管作者描述了几位实行犯的成长环境,却并未就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属实遗憾。
-
狮星派05-14针对案件本身和主犯的分析很详细了,但是对家庭关系的解读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提到潘梁夫妻俩,永远都是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口吻描写,实际上我认为买豪宅豪车,鸡血式教娃有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他们自己(面子,未能实现的理想等),不过作者可能也是考虑“死者(伤者)为大”的想法,尽量避开此类尖锐的分析吧。此外弟弟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比较迷惑了,从书中对于他的描写和结尾的个人独白看,这人恐怕也是个骨子里极为冷漠的人,明明在家受着更好的待遇却睁眼说瞎话“父母没有重男亲女嘛”“对我也很严格”,对姐姐的评价也几乎寥寥无几,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个人生活收到了极大的影响……只能说家庭关系分析这部分,应该是作者没有完全深入了解亚洲式亲子关系,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到也正常。
-
星尘05-13在东方人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不会轻易夸奖孩子,不会对孩子说“你真棒”,“干得好”。泰国移民到加拿大的潘家正是典型的东方教育模式,然而当这种模式处于加拿大这种西方教育环境中,冲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