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与家宴
读书评论:
-
Gol12-26对内容没有任何意见,完全超出了我对书名的期待。少两颗星的不满在于篇幅实在太短,四篇序言和一篇自序加在一起差不多和正文篇幅一样,实在不足以为书,大概第一批在专栏上看到的读者更加惊喜吧。另一个不解在于时隔十一年的两个版本评分怎么能差到0.6之多?作为一个对做菜和文字都有执念的人,不能更赞同两个观点:写文是比做菜更曲高和寡的一件孤独事;了解食材属性自然能运用自如,所谓的秘方不过是合自己心意的那个,千篇一律便不必为之。最令人感动的是追忆母亲是个无论忙得如何灰头土脸,总是自信笃定地出现在宾客面前的主人。于是在母亲出殡的时候以家宴的方式送别,坦然面对生死,一如《红楼梦》里不起眼的茄子,以家常的姿态呈现百态;15年,宣一不幸在爱人面前猝然离世,在宏志的“宣一宴”里永恒地流传人间情味。
-
明还02-27寫得從容筋道。WX讀書上不時看到江浙讀者的評論,也有表示“這個不正宗我家才正宗!”的,好看XD
-
池鲸鲸01-16一直觉得美食书是非常难写的,既要有好品味又要有高趣味,同时也要兼具厨间经验。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纪念母亲的小书,对于读者来说,是江浙菜的极好指南。“国宴”一词指的是作者父亲的应酬宴席,“家宴”自然指的就是亲朋好友节日聚会,虽是孩童时代的戏称,作为书名却是很贴切的。印象很深的是书中的一个细节。作者的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并未依习俗去庙中吃素席,而是联手做了一场家宴,席间是母亲常做的菜肴,一边聊天回忆,一边吃菜喝酒,众人谈笑如昨,所有深沉的悲痛,就像母亲常说起的红楼梦中的那道茄子,深藏不露的复杂滋味隐藏在家常姿态中。
-
粗眉毛教主11-15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真密不可分啊!
-
最后一代等秋叶01-20此书适合两类人,一是对江浙菜感兴趣的人,二是对做菜感兴趣的人。对母亲的菜式回忆写得清楚明白步骤详尽,自己的做菜观却是不确定细节的朴实,这很有趣。来沪之前我未曾接触过江浙菜,来了之后仍未解浓油赤酱其中奥妙,这书读着读着硬是把我的湘菜乡愁勾出来了——她的文字无法让人觉得「好吃」,但藏着好多与记忆相连的味觉刺激,这是她的那盘茄子。可惜内容还是太少,不太够吃。
-
羽揚11-29詹宏志悼妻:「刻意地去想,我怎樣用一桌筵席,幾種菜,來介紹這個人。」王宣一悼母 :「她的做菜觀念永遠是《紅樓夢》的茄子,一口吃下去,所有的功力不言而喻,那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
仰望天空07-30想说自己家的宴请菜目区别,却也没细说想以自己家的宴请扩大说江浙菜,却了解的也不够具体。随便看看吧。
-
局外人12-11台湾写的谈吃的书极不靠谱。
-
serendipity03-03前面的序有半本书那么长… 不过后面正文真的写得挺好。
-
flyer01-12正文也太短了,好像是过往专栏文章拼成的一本书,再版里的序占了快半本的篇幅,三颗星给文中操作性还比较强的食谱和作者记忆中的妈妈
-
丹阳11-11一本回忆录,能感动作者自己,感动别人差点意思。
-
绝版_小伙队12-02“江浙菜就是这样 好滋味永远隐藏在边缘不起眼的地方” 只不过此地大部分平民是难以这样讲究的 (这次出版有纪念叠加的意义 念故人之念故人)
-
東寫西讀01-20中国地分南北东西,地道风味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让无数思乡游子魂牵梦萦的妈妈的味道。一个人的口味多半是在孩提时代养成的,围在灶台边看着母亲煎炸炒煮,拿出十八般厨艺在局促的厨房里奔忙,准备着一家人的饮食,这番身教远远大于言传。王宣一在《国宴与家宴》描绘的就是一副场景,江南世家饮食的讲究不仅仅藏在《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里,也流传在一代代后人的酬酢宴饮之中。美食满足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平凡人家幸福生活。饭店里的后厨永远是男人的江湖,家里的厨房则是女人的世界,外面的酒菜再好吃,吃久了也会生腻,到头来还是比不得家里的一碗蛋煮面。随书附阅的小册子是作者的丈夫、著名出版人詹宏志按照妻子生前在家宴客的菜,一道一道亲手复刻,希望她的手艺和那些独有的菜肴就不会消失在世界上,每一道菜都是怀念,感人至深。
-
astute11-12认真做菜,用心待客;在这个轻易就能叫外卖、在餐厅请客的时代,一场家宴承载的暖意,才是生活本来高贵的样子!
-
Cat D01-09没人吐槽这本书序太厚吗?微信读书一共175页 看完序就55页了……excuse me?……这明明是篇长文而已,出成书有点太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