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花
读书评论:
-
婉菁04-22淡淡的伤感 同一个世界 每个人却彷如活在平行宇宙 作者1977年生人 算我同龄人 看着他笔下写到的1994年 1997年 2000年 2002年……和我是多么不一样 他守卫过南瓜山 以色列战士 整本书最有张力的是 最后 他装扮成一个加拿大游客 去黎巴嫩重新走了一遍南瓜山——暗号 花 是伤员 夹竹桃 是阵亡的士兵 多么文艺浪漫的字眼——比较深刻记忆的话语是 杀不死你的 让你坚强 杀死你的 让你的妈妈坚强 确实啊 那些年轻的战士 有的死时才17岁 21岁 最厉害的是 无谓的牺牲的有73个年轻的战士 想想以色列建国才多少国民 所以战士的母亲们才反抗让儿子们去守卫那个所谓南瓜山的土堆——而成书的当下 作者有两个七岁的双胞胎儿子 有一个三岁的女儿——我们依然活在不同的世界
-
韬子@Tower12-12写得中规中矩,不同的视觉切换不同的故事,最后一章最为精彩,以游客身份作为一个犹太人访问黎巴嫩重访南瓜山——只是站在不同的阵地以同样的视觉但是不同的方向去回望历史,现实中的空间置换切换成历史空间上的视觉切换,让人不禁唏嘘。渺小的个体塑造了宏大的历史,而宏大的历史下个体是如此脆弱渺小和微不足道。以上。48/96
-
璃人泪@201101-17竟然读得很有共鸣,特别是前半部对士兵生活的描写。后半部从“敌方”的地盘故地重游也是奇特的视角
-
youye204609-11在文字做足铺垫后,放上一张阿维的照片,带来的震撼如此之大,无外乎是因为,之前描述战争的文字再惨烈都与我无关,但那张年轻的面庞一旦出现,那些年轻时喜欢的诗歌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设想,统统只因这张照片而拉近了距离,而这一切都没有了。
-
Jonathan04-02以一个真实参与战争的士兵视角还原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发生在南瓜山上的一系列事件,自然真实没有刻意追求战争的惨烈而是用记叙每一天的状态来以小见大的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意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刚成年的士兵驻守边境时每天都看禅写诗读书,听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吃汉堡和薯片。文明和野蛮有时就是一墙之隔。
-
倔强的小野猪05-07无论是讲述战争的残酷,还是反思战争的荒谬无意义,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总是尽量将意识形态的东西搁置在一边,讲述作为人的个体的真实经历。《南瓜花》也大体如此,但在最后一章中,伪装成游客的“我”从黎巴嫩的一侧前往南瓜山却带有很强的宗教意味。作者在书中也提到熟悉以色列几千年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山顶被认为是人类与神灵的交会之地,比如西奈山。致力于摆脱意识形态,还原为人的人最终还是要靠宗教来抚慰不能不说是另一种荒诞与悲哀。
-
清和读书05-05#清和读书318#这本书里描写的事件和场景离我们异常遥远,却让人有共鸣。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成长的道路都是如此地相似。生活,处处是战场。年轻的士兵们应征而战,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开枪射击或者负重前行,而是是“伴着黎明就绪”。他们逐渐了解,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再把事情分得一清二楚。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学会了服从与妥协的同时,也在不断蜕变,成为坚强、勇敢、有担当的士兵。
-
甘草披萨05-314.5 一位士兵写的关于中东战争的纪实文学,文字居然如此细腻温柔近乎多情,读时如悲伤呜咽一路聚集,到“我也一样,将恐惧卸下,枪林弹雨之下静若处子,如我死去的战友,我的灵魂已扬帆起航”一句,眼泪是彻底刹不住车了,有种胡安·鲁尔福特别是《卢维纳》那篇的神韵,回望炮火纷飞、生死在一线之间的日子,绝望恐惧里其实都是深深的乡愁
-
糖罐子10-28让我想到兰晓龙《团长》里的南天门,只不过更焦灼更具有现代性,也很难有前者的正义性,因为士兵们听U2读《摩托车和禅》听wish you were here,所以觉得他们并不遥远,归根结底,哪有什么天生的战士,不过是谁的儿子谁的男人而已
-
日暮倚修竹03-28南瓜代表了一种魔法,这座山丘从一座荒山,变为激烈情绪与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接着突然之间,又再次变回了完全无足轻重的角色。这种裂变……关于梦想与死亡的裂变。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士兵不再是人,成了工具。20170329。
-
海扬尘05-19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在这种找不到正规军敌人的战争中,士兵们在战场上对敌人并没有多少仇恨,作战也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和自己呆在同一战壕的兄弟们。战争的荒谬一览无余。士兵们唯有用嘲讽的大笑来作为盔甲。然而我觉得不是反战文学,和美国人不一样,以色列人和黎巴嫩人巴勒斯坦人都明白自己别无选择。
-
欢乐分裂08-16战火稍歇之余读爱伦坡《乌鸦》和纳坦·奥尔特曼的诗歌,“我不会停止张望,也不会停止呼吸,死后我仍要继续前行。”在炮弹金属外壳的生冷铁锈余味里,镶嵌着异乎平静的寻常生活轨迹,隆隆作响的外部世界像一出失常失真的荒诞戏剧,年轻的他们也曾在那许多个寂静寒冷、迷雾重重的夜里,久久伫立,彷徨而恐惧,他们“在这世上的生死,将由炮弹飞行的抛物线轨迹决定”;终章的回归寻觅遗迹甚是感人,恐惧已卸,而逝去的灵魂却只能遥遥飞舞,而日光之下的鲜血淋漓并不会休。
-
Jackdaw02-15不知道难过在哪儿,就是说不出的难过。
-
狷介有乌青04-22【2017.43】巡逻,读诗,甚至读着马尔克斯……一座荒山,叫着可爱的名字,却变为激烈情绪和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在和平的年代仍遭受着最危险的事情,所有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定着。被历史抛下的山头,在以后每一个日日夜夜的平静中舔舐着过去的战火硝烟,不被人记得,“将你抛来掷去的命运的潮汐,超出了你的理解”。远离它,又走近它,这一次,不会再见到它了。
-
成知默07-022017年已读065: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士兵的故事”,但作者笔下的战争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枪林弹雨炮火纷飞,并不是两军对垒决一生死,甚至连胜利与失败的界限都是模糊的,而这些士兵们的军旅生涯也多是平淡乏味的,洗碗、擦枪、轮班站岗、躲避炮轰、在焦虑中疲惫不堪地睡去,等待另一天的“伴着黎明就绪”,只有不期而至的死亡、骤然凋零的生命才凸显了战争残酷的本质。作者说自己的书写是要还原已渐渐被抛诸脑后的真相,战争的荒谬与无意义映射了个体牺牲的无意义,南瓜山虽已一去不返,然而它却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冲突仍将继续,和平不会到来,无意义的战争还将带来更多的伤痛。
-
恶鸟04-26我出生那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没想到这场战争酝酿了恐怖战争的形态,不管自杀攻击还是路边炸弹,还是之后的中东战局,基地组织还真只是二流组织,真主党才是“一流”组织,以色列的士兵们在边境土坡,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听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吃汉堡和薯片,随时要防范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袭击,随时死去,也随时被调遣,“被抛入”荒谬的现实处境。
-
赫恩曼尼02-22读的时候,总觉得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似乎太过多情了。读完全书,才觉得这“多情”是为了赋予一段无人知晓的历史以意义,不为人类,为自己。
-
曾经我也有头像01-17一本我自己不会去看的书,看完为我打开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感恩编辑和翻译老师。
-
邓安庆02-15写得凝练干净,余味悠长。书中有一首诗,是他们在巡逻时读的,“整个城市沐浴在蟋蟀的鸣叫声中……月亮挂在柏树刺刀般的树尖上……我不会停止张望,也不会停止呼吸,死后我仍要继续前行。”全书如此诗一般幽冷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