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s Not Here

读书评论:
  • pinellia
    04-25
    虽说是自传,但还是有不少颇具亮点的对于Chinese diaspora/British&Japanese colonization, nationalism的思考。Wait/go/return ,遣词造句里对离散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隐喻非常有趣。
  • 藍襪子
    04-04
    在那個年代,每個選擇與被選擇,都決定了人生的走向,稍有不慎,個體就會掉進時代的縫隙。王賡武之所以成為王賡武,除了父母的教育、個人的努力之外,也有幸運的成分:父親出身於保守的文人家庭,大學讀英文系,因緣際會到了南洋,從此南洋成了退路,無論是二戰還是國共內戰時期,他們都能維持相對正常的生活——幸運的是經歷時代卻與大事件擦身而過。父親送他去英語學校上課,課後教授他中文、讀漢籍經典;小時候得到的地圖冊第一次打開他認識世界的眼界;日據時代走出了新鎮的舒適區,瞭解普通人的生活(階級的認知)、華人族群的多樣性;在學習資源匱乏之際,得到整理英文藏書的機會,甚至可以聽到英文電台;在中央大學讀書時遇到的精英教授和同學……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學習和學術研究打下基礎。書里提到舊時華人對於國家的認同和情感也讓人無限感概。
  • Annebelle
    04-07
    动荡年代下华人命运的缩影,回不去的故乡,浮萍般在乱世中挣扎生存,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和困惑,总之,这本娓娓道来的自传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那群人的命运
  • fbiscominghome
    11-17
    从多方面来说都非常非常特别而又难以复刻的一次阅读体验 往窗外一看 雨后的蓝天真的很美
  • echo自由自在
    05-23
    了解上世纪海外华人的生活和身份认同思考。
  • 12-03
    short but 引人深深品味
  • rebel
    10-16
    由於作者出身馬來亞,回憶錄聚焦東南亞華人。回憶錄不足之處在於小標題內敘述事情時間沒有交代清楚又很跳脫,經常看的很迷惑,只能大概估計很多事情發生的時間。王緊密相連的宗族是書中的亮點。王的家庭和remembering shanghai裏的孫氏同属于江蘇省士紳階級,傳統儒家教育背景,但是由於資產積累少而顯得更為實用主義,也比孫氏更會抱團生存。也可能孫氏在cosmopolitan 生活,個人更加原子化。另外敘述祖上分兩隻,一隻在南,一隻在北,分離的時間長達三百年,也是很好的社會實驗。可能因為王是學者,寫作還是不如Helen Zia精彩。
  • 大甜甜~~
    04-18
    深夜重读,感慨万千。因为身处波纹层层的南洋,王賡武特别意识到了命运的残酷性,而知识,其实是残酷世界里最宝贵的一种秩序。他对知识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秩序的追求。南洋华人过去一直觉得自己还是北面故乡的主人,但到了王这一辈,这种情节被切断了。
  • MMOO
    09-28
    我从他父亲身上看到半个自己 从他母亲身上看到半个自己 从他身上看到我没意识到的一些自己 一起拼凑出一个confused的我自己
  • ccangelacc
    12-20
    比我想象中更流水账一些
  • 野人松木
    03-21
    之前对于王赓武先生只能说是略微了解,毕竟说起南洋华侨离不开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除了作者就是它的封面和中文版的译名,不过我庆幸最后选择了英文原版,讲真读海峡华人的英文作品这还是第一次,行文中很有地域特色,待把下册读完以后我准备认真写一个书评罢
  • makzhou
    09-01
    写的很琐碎,却非常有代入感。从出生一直写到王先生20岁。经历了从30年代开始到49年。具体的历史背景不用多说,我很喜欢的是一个一直寻找家园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从泰州、上海到怡保再到南京,最终回到马来亚。一位没有置身历史的最中心却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人。就像题目所说的「家不在这里」,又在哪里?王先生的教育史很有意思,父亲是根深蒂固的儒生,大学受了西式教育影响。所以王从小一直上英文学校,中国历史文化的底子都是靠父亲每晚教授。最让我惊异的恐怕是他14-15岁的那年暑假:由于日据,学校停课,他做中学督学的父亲被安排去整理日本人搜罗的英文藏书。给了他一个非常系统的机会把19世纪末到20世纪出的英文流行书全部都看了一遍。那一年里他没跟任何人开口说过一句英文,却整个人沉浸在语言中。
  • 猫觅
    09-26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冷门,借过来发现里面4、5张借书单,啊,我伍村真的还是有读书人的啊!
  • 八十四年
    10-03
    ...nothing was permanent, that change was around the corner and that people could easily be cut off from its roots.這是王賡武先生的「山河故人」。估計完整中譯本又沒機會在中國出版了。
  • Gincredible
    12-05
    #81 引人入胜的小书;通过阅读华侨以及49年前华人的故事,我逐渐清晰了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中国的不同,的不可能相同,两者在身份认同上的张力。以及许多华侨故事里都有的relocation。跑个题,以前教员的背景经历,学生精英阶层的水平见识常常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程度,也理解了许多人的文化失落。但更让我羡慕的是他们身上一种明确或者正在酝酿的自我认识,一种ontology或者价值观,让他们不一定非要追随和膜拜西方的现代性。这是现在难而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