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走到上都(精装珍藏版)

读书评论:
  • 朱棣
    02-26
    微信读书看的,还可以的,有点啰嗦
  • 如水圆清
    02-19
    罗老师真的好会写!“并非某个神圣的目的地决定旅行的朝圣性质,赋予旅行以朝圣性质的是旅行者自己在旅行中的行为和思想。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们内外两种人生持续展开的对话和交互作用。”他在这本书中仍然保持了对于族群边界和流动性的敏感,对长城内外地带人群、贸易(走私)的科普最有收获,而这些其实是在旅行的途中找不到任何痕迹的。明朝的属夷史、车二部驻牧于长城内外,也有大量明人出边叛降或被入边的蒙人掳掠进入蒙古。他们的归属因为南北两大政治体关系的变动而流动,也因为明蒙的和议与互市而失去自己的位置。因为明朝流行服饰马尾裙而成为大宗的马尾,体现着本来用以分割明蒙两个政治体、切断农牧两个经济区域的长城,竟演变为把这两个世界连接和捆绑起来的历史走廊。
  • Sissi
    03-10
    这本书分了两个时间段阅读,因此印象中健德门到明德门的这段路分成了两段,以旧县为界。阅读全程借助高德地图,大脑在文字和地图间来回切换,双脚虽未曾迈出一步,但是由南向北穿越燕山山脉的这条路在心中已无限展开。堆砌于纸张的史料在空间的行走和游历中生动形象起来,这也是每一次在古迹遗址上来回行走久久回望的动因和缘由。远去的青春和永恒的山河,自然是后者更美好啦。@2024.3.10
  • or 1=1
    03-13
    这本书与《重走》,是我这两年看过的最好的旅行文学,对于徒步 + 文学爱好者真是福音啊~希望哪天有机会去走这条路线的时候,可以边读边走~
  • 桃花石上书生
    01-27
    最近会每天晚上读一点,这书可真迷人。山川无言但是同行的人睿智又赤诚。你在书里走过的距离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历史不再以课本的生硬方式呈现,而是一幕幕叠加在空间之中,引起遥远的回想。
  • 新经典
    12-20
    “我幼小之时一心向往远方,大人说成长会治愈这种心痒。当岁月的流逝证实我已长大成人,他们开的药方又变成了中年。等到了中年,他们又说再大一些我就会降降温……”终于,在53岁华发之年,罗新——一位研究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学者,决定出发,去完成十五年前的夙愿:从大都走到上都。
  • 赫恩曼尼
    01-04
    2023年开年第一本书。一边读,一边跟着罗新老师从元大都一路向北,走向锡林郭勒,从今天缓步走向昨日。多年不曾远行,禁足成了生活常态,居家甚至一度变为某种道德要求,这时再来读这本书,会感到天地开阔,时间绵长。从今天的风景揣测古人所见所想,从书本到野外,将脚步作为尺度,想来想去,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浪漫的事啊。
  • 月下黑
    01-04
    不时被书中轻描淡写而又一针见血的言论所触动,也许正是处于在历史上的长期磨砺,罗新老师有着历史深度眼光,看待事情不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时间点,而是放眼历史长河。完成这趟徒步之旅的精神更是让人敬佩。
  • 杨潇
    01-09
    2018年1月13日,在京东购入《从大都到上都》和《中国,被遗忘的盟友》,前者直接启发了我重走联大西迁路,后者为此奠定了某种情感基础。谢谢罗新老师❤️
  • 流惜子
    01-19
    第一次看这书的时候还对明代九边知之甚少,现在又看了一遍,才发现这本书是一部对明代昌平、宣府两镇很好的踏查记录。罗老师在行前下足了功夫,对嘉万时期的宣府沿边,特别是降夷了解甚多,并能在旅行中随时将历史记录与现实遗存结合起来,很具现场感。宣大降夷问题,南大的特木勒已经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但本书的感性描述对我反而是认识这一群体不可或缺的。大概因为我内心完全认同罗老师的一点,历史学者只有回到现场才有灵感写得出东西。
  • momo
    04-30
    有点不知所云,而且纯徒步来说,看的也很难受。各种豪车,宾馆
  • 阿巴厮
    09-21
    很诚恳的徒步大作,而且意外地好看。作者姿态放得很低,不像个学者一样,只是把自己当作最原始的徒步者,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 刘洒洒
    07-08
    罗老师这本书很多人说写得好,我觉得一般,一场介于旅游、旅行、考察的不纯粹的徒步,考一考古,念一念诗,怀一怀古,讲一讲古,叹一叹现实,对比一下古今中外其他步行者,再想念一下现实中的朋友。这是一本比较私人的记录,对我来说无感啊!
  • 黄鲨鱼罐头
    09-28
    内容上是本好书,但是自序部分讲自己同学会讨论大学时代的女同学部分着实恶臭,看的大倒胃口。
  • Angeline35
    04-08
    纯属靠意志力坚持读完。罗老师这本“旅行文学”的语言与叙事很难吸引我,贯穿始终的一种刻意放低实际高高在上的角度看起来挺别扭。比如:提及中途加入的朋友必详述其单位、职称、社会关系、徒步装备和车的品牌,这种老派的叙述习惯;嫌条件差打车一百多公里住宿第二天又打车折回,这种徒步中奇怪的操作;描述“我们”与偶遇的农民、小贩等普通人看似“平易近人”的交往中透露出的本能的陌生与轻视,这些让我对内容本身的兴趣也流失了。几乎既未体验到乐趣也没增长知识的阅读体验,让我在读完的2天里因失望而挺丧的。《漫长的余生》很难有勇气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