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诗剧
读书评论:
-
白衣卿相11-04选文来自Willett1957年的Brecht on Theatre,注释和编年都是从英文选集翻译的。不过有些术语翻译的很奇怪,我想不到为什么会把gest翻译成“冒险活动”,布莱希特这个词明明是“姿态”(拉丁Gestus、德语Haltung)的意思。
-
胡桃楸03-143.5 “现代戏剧是史诗剧”一文最佳。书中很多句子读不通。
-
一瓢道人05-22编选质量不行,就不说选的文章质量如何了,很多文章和史诗剧关系也不大。典型的基金项目承包分配制。有句话挺有趣:“这些人觉得,在同意跟电影行业打交道时,我们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境地——好比一个人同意在一个肮脏好的排水沟里洗衣服,然后再抱怨自己的衣服被毁了。”
-
此人所言不虚10-23为了写论文一口气读完了
-
风语09-26这个翻译真的太对不起布莱希特了,读到一半放弃了。就硬翻,谬误之处甚多,比起来耿一伟良心的多。换版本读了。
-
Gouerwa11-16撇开翻译不谈,本书的编选质量并不高,对理解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概念帮助有限。对比明显的是,英文版编者约翰·威利特附于文末的注释里,史料和文献资料信手拈来,补充的内容有理有据。文章《和布莱希特的对话》即本雅明的日记节选,更完整的版本收录于2021年最新出版的本雅明作品系列《试论布莱希特》,名为《布莱希特谈话录 本雅明日记笔记选》。
-
有何龟泔01-14浅爱一下,因为太合胃口而被光速吸收。某种震惊、却倒不是观点的震惊,而是被验证的观点的惊喜。和这学期期末论文的想法如出一辙。可以说布子给史诗剧贴金,我拿布子往自己脸上贴金。
-
Augenblick_02-25真正的革新,在於打破思維慣性,在無窮的“變”中免於“死”。停止思考和停滯成長,就是僵化,就是死亡。
-
Apocalypse03-17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自然会感兴趣,这完全独立于艺术范畴之外。这种自然的兴趣可以被艺术所用。另外还存在着一种对艺术本身的自发的兴趣,也就是以一种想象的、个人的、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对这种能力的兴趣才是艺术家们应该关心的。我们有一种无需人工捏造的自发的兴奋,它热衷于关注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以及艺术家怎样表达它。
-
KryseScalpel02-14四星纯是给布莱希特的。他的理论确实很好,新的主题构成了第一个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事件,这之中新的人际关系既是对主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促使观众观察和省思,由此对人类现状的认识和思考如何对之改变才是可能的,所以他的戏剧是非亚里士多德和反共鸣的,观众必须意识到自己正是在剧院(短暂而可信的梦中之所)里看戏——只有艺术新的目的才能引向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教育,对人类理性的激发。这一过程的对观众的诉求是与德国戏剧传统一脉相承的。谈先锋派与机构的地方也很有用,准备重读一遍本雅明论稿了。
-
卡列宁的微笑05-15这套书都很好,对研究布莱希特有帮助。
-
又及03-19就编辑而言,其实比《戏剧小工具篇》那个中译本要好很多。
-
砂丁05-27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核心要点的简明指南,去枝留干。于零散的札记、书信和访谈中勾勒出理论的形态和边界,亦自成为一种鲜明的布莱希特式风格。
-
兔葵燕麦08-22四星本应给布莱希特,但是本子非常不尽人意。看到一半才醒悟是英译本的选译,而且译者众多果然是基金项目,但是英译的编者又写了很多札记,这样摘取、编译之后,显得破碎混乱,有时候不知道原编者的上下篇语境。史诗剧作为一种风格,是对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生产与实践的革新,让我比较疑惑的是,教育剧,科学时代的观众,这些概念和史诗剧的关系,这些篇章也很难帮助梳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另,布莱希特又对观众的要求极其之高(甚至有精英的立场)(?)最后一篇,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的对话,一下子又晦涩起来(在本雅明的引号中布莱希特也说着神秘的话),涉及本雅明论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的一些补充。
-
驴之羽02-26拿到手,才发现是从英译本中择取了一些翻译,而且译者太多,水平参差不齐,对照英译,错误还不少。哎……不知另几本如何。